四十三年逨鼎
銘刻在青銅器上的“廉政故事”
四十三年逨鼎中的一件。
四十三年逨鼎局部銘文。
2月18日,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欣賞四十三年逨鼎。
四十三年逨鼎
姓名:四十三年逨鼎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西周
出土地:寶雞市眉縣馬家鎮楊家村
年齡:約2800歲
戶籍登記時間:2003年
現住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2月18日,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陳列櫃前,游客絡繹不絕。10件形制、紋飾近乎相同,大小不一、色澤光亮、保存較為完好的鼎吸引游人駐足欣賞。記者湊近看,發現每一件鼎的內壁上都有密密麻麻的銘文及精美的紋飾。
“這些青銅器被黃土掩埋兩千多年后,終於在寶雞市眉縣馬家鎮楊家村得以出土。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四十三年逨鼎。這組青銅器氣勢磅礡,精美華麗。逨是青銅器主人的名字。”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講解員滕曉華向觀展者介紹。
壹 曠世奇珍的驚艷亮相
2003年,人們在寶雞市眉縣馬家鎮楊家村發現了一處窖藏。該窖藏共出土西周青銅器27件,四十三年逨鼎就是其中的一組文物。根據銘文得知,這個窖藏屬於西周貴族單氏家族。
2月18日,滕曉華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這批曠世奇珍的發現過程。
21年前,在楊家村,5位村民像往常一樣在村子后邊的土崖刨土、取土、裝車。其中一人用力掄下鋤頭后,土崖上被砸出個洞。趴在洞口向裡看,借著日光,村民們發現洞裡隱約透著綠色。
楊家村一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出土過青銅器。多年來,村民們一直認為土崖下還埋有青銅器。當5位村民確認土洞裡有青銅器后,他們陷入了沉默。
“這個事兒,關鍵是保密!不能聲張!否則,一旦被壞人知道了,一通哄搶,咱幾個可守不住!”有人率先打破了沉默。
5人經過商議,由1人回家給寶雞市文物局打電話報告,其他4人原地守護,並作適當掩蓋。
眉縣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很快到達現場,對現場進行了觀察並擴大洞口,進一步了解情況。
發掘現場位於村后土崖,缺乏電力和照明設施,受地勢影響,汽車開不到現場,無法利用汽車燈光照明,發掘工作進展十分緩慢。
關鍵時刻,發現該窖藏的5位村民及配合發掘和維持秩序的村民想出了辦法——他們從村裡找到了一個電壓逆變器,通過拖拉機產生的直流電點亮白熾燈。有了照明設備,工作進度加快了。
與此同時,寶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得到消息,立即趕到發掘現場參與清理工作。大家齊心協力,連夜清理出27件青銅器。之后,這批文物被送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保存。
貳 周宣王時期的考古研究標准器
鼎最初是烹飪之器,后來也被用作記錄功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鼎作為禮制的象征物,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記者了解到,四十三年逨鼎保存完好,有明確的紀年,紋飾精美,內壁還刻有銘文。四十三年逨鼎共10件,雖大小不一,但器型大體相同。該組鼎斂口,方形立耳微外撇,下腹向外傾垂,圓底,三蹄足,足內側扁平,立耳外側飾重環紋,紋飾間的6個扉棱將紋飾分為6組,腹上部飾一周環帶紋,足上部有一扉棱,兩側圖案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
“每件青銅器都有自己獨特的美,不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青銅器。因為在鑄造青銅器時人們要先做一個泥模,再做外范、內范,接著在兩個范之間進行澆鑄,打碎外范,掏出內范,最后才能制成青銅器。這種‘一器一范’的鑄造方式,讓每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滕曉華說。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陳列櫃前,記者看到器型最大的逨鼎口徑約有半米,最小的口徑僅有20厘米左右。
“10件逨鼎內壁鑄有相同的銘文。其中,第九、第十號逨鼎相對較小,不能通篇鑄銘文,因此,制作者將全文分為兩部分,分別鑄於兩件器物內壁。銘文內容是對管治四方山林川澤的官員單逨的褒獎、賞賜、升遷的冊命。”滕曉華說。
《周禮》記載,周代設置了山虞、澤虞等官職保護和管理山林川澤,四十三年逨鼎是古人重視植樹綠化和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佐証。
“從器型上看,四十三年逨鼎屬於宗廟重器,主要用於祭祀。從銘文內容看,它既有教化功能,又有道德約束功能,充分體現了西周的吏治思想。四十三年逨鼎是研究西周時期具體紀年的重要文物,也是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的重大收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研究員楊倩說。
除了記錄重要史實,四十三年逨鼎銘文中有年月、干支紀日等要素,成為研究西周紀年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還能與其他青銅器銘文作比照,成為周宣王時期的考古研究標准器。
“四十三年逨鼎印証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性。逨鼎上的銘文反映了周代禮制的特點,可以從側面窺見西周社會的歷史風貌。”楊倩說。
三 銘文中的“廉政故事”
“欣賞四十三年逨鼎,除了看它的外表,還看它腹內刻有的‘監察官’故事。”滕曉華說。
四十三年逨鼎銘文內容為一篇完整的冊命辭,詳細記錄了約2800年前單逨因治理林澤有功,被任命為“監察官”的過程和他的職責。
“周宣王四十三年的一天,單逨身著禮服、儀態端庄。對單逨來說,這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他即將接受周宣王的冊封。單逨在司馬壽引導下入中門,面朝北站立,表情肅穆,等待周宣王對他的冊命以及任職前的訓誡。”滕曉華說。
此外,銘文中提到了周宣王對單逨的訓誡,大意是:其一,要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不能貪圖享受而放縱自己,施政辦事要時刻謹慎﹔其二,作為“監察官”,要以身作則帶頭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嚴格依法行政,秉公執法﹔其三,審理案件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其四,要廉潔自律,不能中飽私囊。
“這篇銘文可以說是周宣王對官員任命前的廉政談話,可以看出西周對官吏廉潔從政的要求,既注重官員的品行、能力修養,又強調從勤政到德政,敬天愛民的倫理道德建設。周宣王對官吏的廉政建設設立了十分詳細的典章制度和行為道德標准,反映出西周廉政教育的發達與完備,彰顯了西周統治者對廉政的重視和任官以廉的考核要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說。
“聽完周宣王的訓誡,單逨鄭重地行禮叩拜,接受周宣王的冊封。之后,他在祭祀的青銅鼎中以銘文記錄下了冊封的全過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孫。”滕曉華說。
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還原了約2800年前的一場庄嚴隆重的冊命過程,反映了西周的吏治思想。(記者 李靜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