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50年的堅守

安塞試驗站(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一提到安塞,很多人便想到安塞腰鼓。飛揚的塵土中,陝北漢子系著“白羊肚手巾紅腰帶”,以剛勁奔放的舞姿,展現著黃土高原特有的風情。
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曾經“風沙茫茫滿山谷”的黃土高原變得山清水秀、綠意盎然。
這背后,離不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以下簡稱“安塞試驗站”)科研工作者50年的堅守與付出。
選址十孔窯洞
茶坊村來了科研工作者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期以來,黃河的泥沙含量很大。
“黃河的根本問題是水沙不協調、泥沙含量大,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當時的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尤以黃土丘陵溝壑區為最。”11月10日,88歲的安塞試驗站首任站長盧宗凡說。
為了研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個過程及其規律,從而進行有效治理,1973年,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黃土高原地區選址建站,開啟水土保持綜合研究新征程。最終,他們選擇在延安市安塞區沿河灣鎮茶坊村所在的紙坊溝流域開展工作。
“紙坊溝流域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該區域土地類型多樣、資源豐富,適宜開展典型性、代表性研究。我們的科研人員就駐扎在茶坊村,將試驗站建在這裡。”盧宗凡說,科研工作者把村邊的十孔窯洞作為工作生活的落腳點。
現任安塞試驗站站長的王國梁到站上已經23年了,他將青春獻給了這裡。“2000年,我剛到站上時,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打土鑽取土,測定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水分含量。我們每天8點上山,中午飯就吃帶的饅頭和咸菜,吃完繼續打土鑽。”王國梁說。
在朝夕相處中,安塞試驗站的科研工作者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紙坊溝村村民康佔鵬告訴記者,安塞試驗站第二任站長劉國彬帶著學生做科研期間就吃住在他家。在劉國彬的指導下,康佔鵬不僅學會了科學種地,還成為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的設施農業“土專家”。
“隻要去楊凌,我一定會去水保所看望老師們,這麼多年從未改變。”康佔鵬說。
四代人堅守
科學研究碩果累累
從建立到現在,安塞試驗站共歷經4任站長。50年來,四代科研工作者接續奮斗,在長期定位監測、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工作,受到廣泛贊譽。
長期定位監測是野外站的重要職能之一。50年來,安塞試驗站主要圍繞水土流失、植被恢復、農田生態系統3個方面,水、土、氣、生4大類37個指標開展監測,形成了“坡面—小流域—縣域—延河流域—黃土丘陵區”的監測體系。
“得益於長期定位監測工作的開展,安塞試驗站入選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農田生態系統試驗站、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國家農業科學農業環境觀測實驗站。”安塞試驗站副站長王兵說。
安塞試驗站開展的水土流失長期監測工作為國家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撐:
明確了植被恢復的過程和驅動機制,提出了植被建設的原則、方法和標准,為國家實施退耕還林(草)及近自然修復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並在全國推廣﹔
首次提出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的概念、內涵和發展模式,構建的紙坊溝生態修復模式,為我國現階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供了實體樣板﹔
構建了黃土高原6個類型區林果經濟型、果農生態型等生態經濟協同發展模式,使黃土高原生態服務價值增速提高15%—20%。
此外,安塞試驗站在國際合作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探索,連續15年舉辦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培訓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技術人才。
傳承接力
為黃土高原“披綠裝”
11月15日,突降大雪,盡管道路濕滑,車輛無法通行,安塞試驗站副站長姜峻還是克服困難,徒步上山開展氣象觀測試驗。
“通過不間斷定位監測,我們可以獲取准確的科研基礎數據,了解生態系統的變化趨勢。”姜峻說。
這已經是姜峻以站為家的第33個年頭了,他把根扎在這裡,目睹了安塞試驗站的發展變化。“從300多平方米的十孔窯洞,發展到現在佔地15.7畝、建筑面積8700平方米的綜合試驗站,安塞試驗站一路走來十分不易。”姜峻感慨萬千。
“安塞試驗站4代科技工作者的默默堅守,離不開‘厚重朴實、協力攻關、求實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如今,盡管各種條件好了,但幾代人堅守和傳承下來的那種精神不能丟。”姜峻說。
王兵對安塞試驗站同樣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於2007年來到安塞試驗站讀博,參加工作時又選擇了安塞試驗站。“我對試驗站有著無法割舍的感情。我的科研工作是從這裡開始的,也想一直在這裡做下去。”王兵說。
面對未來,王國梁信心十足:“安塞試驗站將以人才建設為抓手,重點圍繞黃土高原人工林結構改造與多功能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與流域整體功能、特色農作物引種和農田生態系統質量提升3個方面開展工作,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劉坤 王學鋒 楊遠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