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人民網看陝西

 政協委員工作室,如何打通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 

人民網記者 鄒星
2023年10月20日08:38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政協委員履職如何深耕基層沃土?榆林政協做出了積極探索。

靖邊縣政協探索開展“互聯網+”委員工作室,通過設立委員信箱、熱線電話、微信微博等形式,傾聽民聲、了解民情、反映民意﹔

橫山區政協委員工作室,形成開展一次服務群眾的活動、提出一件有質量的提案、開展兩次有分量的協商活動、反映3條有價值的社情民意的“1+123”履職新思路;

綏德縣政協在創建委員工作室過程中,凝練推廣“建管用”經驗,著力構建創新實踐協商民主的開放性履職平台。

……

近年來,榆林市各級政協積極探索政協協商向基層延伸的方法與途徑,堅持全員入室、全市覆蓋的原則,建成市級政協委員工作室28個,縣市區政協委員工作室96個,並基本做到“六有”“兩公開”,即:有場所、有標識、有隊伍、有制度、有台賬、有經費﹔基本情況公開和年度工作計劃公開。

“我們要建立協商平台延伸機制,著力解決‘在哪裡協商’的問題。” 榆林市政協主席曾德超表示,今年以來,榆林市政協各委員工作室共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70多篇,舉辦各類微協商活動104次,為群眾解決難題80多個,辦實事好事100多件,政協委員工作室已成為政協委員履職的“好平台”、建言資政的“助推器”、凝聚共識的“連心橋”、服務民眾的“橋頭堡”。

發揮委員所長 服務基層治理

“工作室共有11位委員,分別來自教育、藝術等行業,他們基本都在縣城工作,所以我們確定了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把工作向基層、農村延伸和推進……”

走進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龍州鎮龍一村的教科文衛體委員工作室,牆上“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 的紅色標語醒目可見,主任薛彩寧指著牆面上的照片,動情講述著自己和其他委員們的履職故事,如數家珍。

靖邊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工作室。人民網記者 鄒星攝

薛彩寧的本職工作是靖邊縣第一小學的副校長。作為靖邊縣的一所“窗口學校”,靖邊一小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成長,提高教學質量,經常在“新課改”的當下,進行新課標、新理念的培訓。

“農村基層學校最缺少類似的培訓與滋養。”注意到了農村學校發展的短板,薛彩寧利用在校內主管教學工作的便利,特別邀請基層農村學校的教師進入靖邊一小培訓學習,還派出學校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以及骨干教師在農村基層展開“送教下鄉”活動。

“我們要把工作室作為一個交流學習的園地、群眾聯系的橋梁,觀察社情民意的窗口,要讓委員工作室真正發揮作用,帶來實效。” 薛彩寧說。

靖邊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工作室組織開展新課標培訓。受訪者供圖

不僅在教育領域,工作室每個成員都結合自己工作特點與自身的一些資源,力求使委員“動”起來,政協工作“活”起來,履職成效“實”起來。

工作室成員張飛雄,是一位陝北說書人,同時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網紅達人”。去年疫情期間,為了推進社區工作,張飛雄把“五級五長”“九率一度”工作機制以陝北說書的形式進行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如果我們隻用文字的形式進行宣傳,老百姓可能記不住,但是,我們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說書形式進行宣傳,老百姓都喜歡聽。”談到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薛彩寧眉眼浸笑。

在基層學校開展“校園禮儀文化巡回”講座、對靖邊非遺傳承展開調研協商、邀請油畫家筆繪丹霞地貌勝景為靖邊旅游增姿添彩……通過開展一系列匯集民智、反映民意、服務民生的活動,工作室逐漸成為委員開展“雙走進”活動的新載體、學習交流的新陣地、聯系群眾的新紐帶、展示風採的新窗口。

“我們高標准創建 1 個市級委員工作室和 7 個縣級委員工作室,並在各鎮、街道建立委員聯絡站,實現對全體政協委員全覆蓋。”靖邊縣政協主席賈浩飛表示,目前,這些委員工作室和委員聯絡站已常態化開展政策宣講、意見收集與反饋、聯誼交流、公益服務等活動29場次,真正讓政協協商走進群眾,深度參與社會基層治理。

堅持以文化人 政協文史工作煥發新生機

“橫山撤縣設區是哪一年?”“橫山總人口有多少?”“橫山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在榆林市橫山區政協文史資料館內的會議桌上,一張特別的問卷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這是我們第三季度開展的‘橫山文史我知道’活動,希望通過知識問答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橫山的歷史文化。”橫山區政協文史委主任謝清介紹。

在橫山縣政協文史資料館,文史委組織政協委員們開展讀書分享會。受訪者供圖

橫山區政協文史資料館創建於2020年3月,以收集、整理、存儲和應用各類文史資料為主要任務,目前館內收儲了黨項史料、省內外文史資料、各類志書、家譜(族譜)等各類書籍13000余冊,自建館以來,累計接待來自省內外參觀考察、資料查詢等200余人次,是橫山文化歷史發展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和應用平台。

“借助政協文史資料館的平台,我們以線上、線下、講談沙龍等形式在198名政協委員中開展讀書分享會,將讀好書、履好職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委員履職能力,提高了建言水平。”謝清說。

2020年11月,橫山區政協文史員工作室正式創建,共聘用文史員26人,其中3名為橫山區政協委員,23名為特聘人員。

“這些外聘的文史員大多是對文史工作有情懷,或是曾經從事相關文史工作的退休人員。”在謝清看來,有了這些文史員的加入,不僅提高了文史工作的效率,同時也為文史編撰帶來了許多寶貴意見,提升了文史資料編撰水平。

“政協文史資料的出版蘊含了雄厚的文化底蘊和喻世教化的哲理,使悠遠的橫山歷史文化有了更多生動、豐富的細節,還使大量自古以來燦爛豐富的歷史文化作品得以完整展現,同時也使瀕臨失傳、滅絕的文化遺產得以搶救和保護,對進一步傳承、研究慷概厚重的橫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橫山區政協主席楊培祥表示。

近年來,橫山文史資料被周邊縣市廣泛傳閱,文史資料出版總量達到18輯,其中《文海拾貝》《永遠的記憶》《援緣源》等資料的出版,填補了橫山黨史和志史研究的空白﹔創建的《橫山文史》微信公眾號,訂閱量已達到4000余份。

念好“建管用”三字經 做實“接地氣”民生事

一大清早,榆林市綏德縣崔家灣鎮蘇家圪凸村的紅薯種植基地不時傳來“嗡嗡”的響聲,循聲望去,一架農用無人機正在上空盤旋。這是綏德縣政協農業屆委員工作室聯合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在開展無人機“一噴三防”作業,助力薯農增產增收。

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紅薯產業已經成為綏德縣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為當地群眾走上致富路帶來新機遇。綏德縣政協農業界委員工作室組長、陝西綠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治國就是帶領鄉親們發展紅薯產業的帶頭人之一。

“農業界別的委員大部分來自農村,或者事業和工作在農村,更接近基層、接近群眾、也更了解群眾的困難,所以在計劃工作時,就要真正沉下基層、服務農民,干實事、真幫忙。”劉治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7月10日,綏德縣政協農業屆委員工作室聯合綏德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採用無人機飛防的方式進行“一噴三防”。受訪者供圖

為薯農送技術、送農藥,解決紅薯卷葉病難題﹔為棗林坪鎮棗農直播銷售紅棗﹔通過網絡為群眾銷售小米、蘋果、雜糧等農產品﹔對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進行調研......自2022年6月綏德縣農業界委員工作室成立以來,劉治國組織委員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實實在在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幫助、貢獻力量。

“我們先后建成了7個委員工作室,從工作室的建、管、用等全方面提供服務指導,把政協全年履職任務與委員工作室活動結合起來,切實推進委員工作室規范化、常態化建設。”綏德縣政協主席孫虎生介紹。

為了強化對委員工作室的指導和管理,除通過委員大講堂、社情民意報送、視察調研等加強溝通聯系,綏德縣政協進一步明確委員工作室“是什麼”“干什麼”“怎麼干”三大關鍵,督促各委員工作室提高認識、負起責任、積極行動、發揮作用。

作為委員履職向基層的延伸,委員工作室如何辦的接地氣、重民生、求實效顯得尤為重要。

一年來,農業界委員工作室已累計為紅薯種植戶實地培訓7次,聯系相關部門和企業為農民送藥送農機5次,同時發揮工作室網紅委員的優勢,為棗農網絡銷售紅棗13000多公斤,收集農村道路維修、農業產業發展社情民意11條。

衛生界委員工作室成員、榆林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劍在“委員大講堂”中講了《生活中的急救知識》后,群眾反響熱烈,后又根據需求受邀在三個社區分別做了宣講和教學。

教育界委員工作室組織所有委員利用“委員大講堂”平台,就家庭教育、學生心理教育、家校共建等為學生和家長答疑解惑。

協商之要,在於為民,如今,綏德縣政協各委員工作室發揮界別優勢,廣泛開展課題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民排憂解難,履職質效顯著提升。“今后,我們將繼續念好各委員工作室的‘建管用’三字經,使其真正成為建言資政的‘新渠道’、反映民意的‘直通車’、解決民難的‘助推器’、委員風採的‘展示台’。” 孫虎生說。

(責編:白鴿、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