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漢中藤編

藤條指尖舞 編織好生活

本報記者 劉芊羽 實習生 韓笑
2023年08月31日09:05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藤條指尖舞 編織好生活

三十七年來,陳良順始終致力於漢中藤編非遺技藝的發展與傳承,並為非遺項目賦予時代活力。 本報記者 劉芊羽攝

20世紀70年代,陳良順制作的青藤蝴蝶椅。 本報記者 劉芊羽攝

八月二十三日,陝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車間內,工人們在編織藤椅。 本報記者 劉芊羽攝

  秦巴山下,漢江水旁,一根根堅韌柔軟的藤條,在手藝人的指尖纏繞盤旋。千回百折間,自然的朴實與生活的詩意在指尖融合,最終定格成了透氣輕盈、美觀耐用、舒適別致的漢中藤編制品,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時光在這裡慢慢沉澱。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漢中市考察時指出,漢中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久負盛名,要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這讓眾多藤編匠人充滿了干勁,立志通過“雙手”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編織出幸福新生活。

  ■ 手藝人 “守藝”人

  藤編這一古老的傳統民間技藝,在漢中有著上千年的歷史。2021年,漢中藤編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我是一個手藝人,更是一個‘守藝’人。”8月23日,漢中藤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良順說,手藝是一輩子的事情,必須不斷突破,精益求精。

  陳良順出生於漢中市南鄭區水井村的一個藤編世家。從記事起,他的人生就和一根根青藤緊緊纏繞在一起。“我的童年就是和藤編一起度過的。我們兄弟姐妹都跟著爺爺、父親學做藤編。”1986年,15歲的陳良順開始正式跟隨父親學習藤編技藝,最終成為藤編技藝傳承人。多年來,他始終致力於漢中藤編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並為古老的非遺項目賦予時代活力。

  為改變藤編產品單一的樣式,陳良順積極開發新產品。他曾多次往返廣東、雲南、四川等地,汲取其他地區的藤編技巧和樣式。如今,走進南鄭區黃官鎮的陝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展廳,家具、裝飾、旅游工藝品3大系列300多個品種的藤編產品映入眼帘。藤編產品有流暢優美的曲線、輕盈的結構、雅致的色彩,或經典、或現代、或粗獷、或玲瓏,無聲地訴說著自然古朴之美,又蘊含著現代時尚氣息。

  “這個藤椅和老爺車前進氣格柵是國外客商定制的,都是純手工制作,漢中市博物館陳列的是同款。”陳良順說,“因藤編工序繁復,編織難度大。一件藤編制品要歷經蒸煮、剝皮、彎制骨架、纏繞、編織、打磨、上漆等大小20多道工序,單是編織手法、花樣就達到100多種。”

  長年累月地堅守,日復一日地編織,習慣用指尖與青藤“對話”的陳良順,手上留下了厚厚的繭子。雖然全國各地已有不少藤編工廠採用機器編織,但陳良順仍堅持讓公司的大多數產品採用純手工制作的方式。“很多機器隻能制作出藤編家具的平整部分,所以在舒適度、透氣性等方面打了折扣。手工編織雖然費工費時,但是使用起來更加舒適。”在陳良順看來,藤編上縱橫交錯的不僅是舊日情懷,更交織進了情感、歷史和文化。

  長期以來,由於純手工制作、工序多、出師慢等行業特性,很多年輕人對藤編技藝學習望而卻步。除了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逐漸交給兒子陳凌凱外,陳良順還建立了漢中藤編技藝傳承基地,全面開展藤編技藝培訓傳承﹔參與“非遺進校園”活動,通過口傳手教的方式,讓青少年了解藤編文化﹔邀請西安美術學院、陝西理工大學等多家高校的師生來實地調研,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參加展會、文化交流活動,宣傳藤編知識,讓更多人了解藤編、接觸藤編、學習藤編、愛上藤編。

  ■ 活起來 火起來

  “從背著背簍邊走邊賣,到騎著車子沿街銷售,再到通過電商、直播、短視頻等方式銷售,現在,不出村就能賣出藤編產品。”陳良順感慨,藤編“小手藝”已經成為大產業。

  “非遺走向產業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讓漢中藤編活起來、火起來,更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一直是我的心願。”2007年,他將家庭作坊升級成專業合作社和藤編公司,后來又建立了青藤種植基地,由合作社統一提供椅架和藤條,並派出技術人員到各個藤編家庭給予現場指導。農戶在家就可以完成產品編織,之后由合作社統一收購。

  2016年,還是大二學生的陳凌凱,就在網上為藤編找到了好市場。“第一筆線上生意是兩把藤椅。之后,訂單紛至沓來。當年5月底就賣了1萬多元,6月突破了2萬元。后來,網店的訂單就越來越多了。”陳凌凱笑著說,當年,網店的銷售額突破了100萬元。

  2018年,陳凌凱大學畢業后選擇回鄉。他成立電商公司,組建電商團隊,從包裝、物流到完善客戶體驗,陳凌凱在不斷嘗試的路上越走越穩。淘寶、京東、拼多多……如今,他們在多個線上平台開設10家店鋪,並一直維持著穩定的銷量。

  2019年,西班牙某知名品牌看中他們的棕扇,訂購了1萬把棕扇作為送給VIP客戶的禮物。自此,漢中藤編走上世界舞台,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線上銷售額突破3300萬元。

  陝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現有在廠員工78人,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電商”的發展模式,直接帶動黃官鎮、青樹鎮、紅廟鎮、兩河鎮、濂水鎮等周邊幾個鎮1200余戶農戶從事手工編織類產業。從原材料種植到手工生產加工,再到線上線下銷售,該公司實現了當地農戶廣泛參與的產業模式。

  “我們將做好原材料大規模的種植加工,推動全產業鏈升級,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從而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讓非遺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陳良順說,公司以藤編為主,帶動棕編、竹編、扇編、草編等傳統手工技藝共同發展,在傳承非遺手工藝的同時,帶領村民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的活力。

  ■ 老手藝 新生活

  傳承老手藝,奔向新生活。如今,南鄭區依托“漢中藤編”這塊金字招牌,不斷壯大藤編、棕編、扇編、竹編、草編五大特色產業集群,以傳統工藝振興帶動鄉村振興。不論在農家小院還是工廠車間,很多心靈手巧的村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奏響了美妙動聽的藤編交響曲。如今,南鄭區藤編產品年生產量可達18萬余件,年均銷售額達5000余萬元。

  “年紀大了出去務工比較困難,我有30年的藤編經驗,干這個既能賺錢,又能照管好家裡的兩三畝地,還能照顧老人、孩子。”8月24日,57歲的朝陽村村民管興麗在家裡麻利地編織著藤椅,時不時看看一旁玩耍的孫女。

  “藤編的時間、地點都可以自由安排。在車間干活或是用公司發的原材料在家裡做工都可以,一個月下來掙2000多元不是問題。”她說,像自己這樣閑暇時有活干、有錢掙的藤編工匠還有很多。

  當天,位於水井村的漢中市鑫豪藤編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一名負責編織的女工忙碌著手上的活計。看到有人與她搭話,她抬頭微微一笑。

  “這是黃官鎮武營村80后村民李新艷,她和丈夫都是聾啞人。2016年,他們一起來到這裡拜師學藝,經過一遍遍手把手地示范教學,兩人分別學會了編織技藝和骨架制作,如今家庭年收入能達到7萬余元。”公司負責人鄧飛飛說,公司董事長徐德中是漢中藤編非遺傳承人,由於身體殘疾,深知殘障人士的艱難。因此,殘疾工人的單件工資比普通工人高出5元到10元。

  “藤編是個好行當,隻要心靈手巧、勤快一點,養活自己和家庭不是問題。”2014年,徐德中和兒子徐厚明組建了鑫豪藤編有限公司。該公司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現有固定員工35人,其中殘疾人23人。公司生產的產品有300多個花色品種,遠銷甘肅、四川等地,年均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

  致富不忘鄉親。徐德中以公司為平台開展藤編技能培訓,主動聯系附近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傳授藤編技藝,並將他們吸收為公司員工。這些殘疾人可以擁有一技之長,通過勤勞的雙手,過上美好的生活。

  “藤編改變了我的命運,也讓更多人走上致富路,甚至好多人的樓房都是靠藤編蓋起來的,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越過越好。”67歲的徐德中笑呵呵地說,他的心願就是傳承發展好老手藝,讓藤編成為當地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促進身邊群眾增收。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