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榆林:厚植生態底色 推動綠色發展

本報記者 馬騰
2023年08月22日08:52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榆林:厚植生態底色 推動綠色發展

  8月18日,記者站在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十萬畝樟子鬆基地的瞭望塔上極目遠眺,無邊無際的生態林蔥郁勃發。曾經,這個距榆林城區16公裡的樟子鬆基地內有大小連綿的沙丘1000余座,是威脅榆林城區的主要風沙口。

  風蝕沙化、水土流失,經過一代代治沙人前后70多年的堅守,榆林奇跡般摘掉了黃土漫天的“面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飛躍。

  榆陽區小紀汗林場場長羅向軍望著眼前的生態林,滿懷激動。“這240萬株樟子鬆活下來不容易,它們為榆林市主城區構筑了一道綠色防沙屏障。現在,荒漠已變成11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形成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羅向軍向記者介紹了榆林是如何將一株株樟子鬆演變為萬畝長林,再到林區如何發展林業碳匯生態經濟等嬗變。

  沙海變林海,林海又生金。

  據了解,榆陽區林地綠地面積居榆林市第一,林木保存面積達484.5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45.8%,大部分林區屬於中幼林,正處於旺盛的生長期,森林固碳能力處於成長期和高峰期,發展林業碳匯具有優越的基礎條件。榆陽區已與中海油電力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林業碳匯增匯量交易合作協議,交易林業碳匯量20萬噸,交易額1000萬元。截至目前,該區林業碳匯累計交易量達20.57萬噸。

  “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榆林治沙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效。這離不開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構筑的抵御風沙的綠色防線。”羅向軍說。

  1978年,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啟動。榆林被納入重點建設區域,開啟空間治理“綠色革命”。為治理小紀汗區域的沙丘,榆林採取“先搭障蔽、再種草灌、后植樟子鬆”分步實施的固沙方法,廣泛組織動員沙區群眾和社會各界開展治沙運動。

  2021年,榆林被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實施國土綠化行動,擴大“塞上森林城”覆蓋范圍。2022年,榆林建成生態振興示范點20個、森林村庄50個、美麗鄉村50個。

  如今,這座曾經飽受沙漠化危害的塞上名城,森林覆蓋率已從0.9%提升到36%,沙化土地治理率高達93.24%。此前嚴重影響陝北人民生產生活的毛烏素沙地變為生態環境優良的綠洲,也將陝西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公裡,取得了功在當代的巨大成就。

  8月18日,“治沙英雄”石光銀再次走向林場深處,看著曾經黃沙漫天的沙漠變成了如今的綠洲,眼裡充滿回憶。

  治沙造林四十余年,石光銀的事跡不斷影響著后人,也影響著兒子石戰軍。不光有石光銀,整個治沙事業現在已經有了無數個接班人。綠樹旁,石光銀悉心地把植樹造林的經驗一點一點教給孫子石健陽,他要把攢了大半輩子的“傳家寶”傳給孫子。孫子也成了他期望的“沙三代”。

  現在,爺孫倆共同守護來之不易的“綠色銀行”。沙地變成綠洲后,石光銀又創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周邊無數百姓跟著受益。

  “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精神,加快構建支撐有力的生態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協同抓好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為美麗陝西建設增添力量。”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立榮說。

  截至目前,我省“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546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36.3%,生態質量持續好轉。全省荒漠化土地由1999年的4671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3975萬畝,沙化土地由1999年的2183萬畝減少到2019年的1835萬畝,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沙區植被覆蓋度由1.8%提高到60%。陝西成為首個“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巨變。

  如今,以陝北為核心的黃土高原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地區。綠色,成為我省最亮麗的底色。

(責編:鄒星、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