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自然資源廳:
“組合拳”推動項目“加速跑”

“與一般的審批程序相比,項目從完成前期各項預審工作、正式上傳資料到核發工規証,僅用了兩天時間,申報材料減少70份以上,節省費用超100萬元,極大地節約了企業時間成本。”6月5日,陝西光電子先導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軍紅為陝西光電子先導院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平台(以下簡稱先導院項目)審批的高效率點贊。
先導院項目從競得土地到經營管理,全程按照我省“標准地”的要求和標准進行,除了在審批環節節約了時間和資金成本,還取得了良好收益。據了解,項目建成投產后畝均固投達1066萬元,畝均產值達1400萬元,畝均稅收達116萬元。
推進“標准地”改革是優化土地資源要素配置、降低工業企業用地成本的有效途徑。先導院項目是我省扎實開展“標准地”改革的一個縮影。
今年,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陝西省2023年深化“標准地”改革工作方案》,全面安排部署深化“標准地”改革工作,旨在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今年一季度,全省供應工業用地“標准地”46宗6533畝。
“我們將會同相關省級部門加強調研督導,推動解決各地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堵點難點問題,並召開現場觀摩會,交流改革經驗、典型做法,推動‘標准地’改革加快開展。”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處處長吉曉妮說。
“交地即交証”是自然資源部門持續提升審批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5月8日,紫陽縣匯鑫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在簽訂交地確認書的同時領取了不動產權証書,實現交地與交証“雙同步、零時差”。該企業成為紫陽縣“交地即交証”服務模式的首批受益者之一。
紫陽縣自然資源局通過主動介入、靠前服務、登記預審,將有關環節從“供地后”提到“交地前”,變“串聯辦理”為“並聯辦理”,確保土地交付的同時讓用地企業獲得“紅本本”。
今年,省自然資源廳通過開展調查研究,謀劃思路舉措,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深化“交地即交証”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確建立土地供應與登記聯動機制、推行“預登記”辦理模式、探索“一碼管地”等十條改革新舉措,有效解決“交地即交証”改革工作中出現的業務覆蓋不夠寬、工作進展不平衡、服務舉措不到位等問題。
“我們強化流程再造、服務前置、聯合辦理、規范管理等措施和要求,確保符合條件的國家和省上重點項目‘交地即交証’全覆蓋。”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副局長路佳說。據了解,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完成“交地即交証”項目298個、面積14677.5畝,國家和省上重點項目“交地即交証”面積佔總面積的80.38%。
此外,省自然資源廳深化“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改革、深化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改革、推進智慧國土建設與應用等一系列“組合拳”,助推全省重點項目落地“加速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