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看陕西

延安“腰鼓村” “鼓”上有“钱”景

王丽
2025年05月23日08:43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全村有246人会打腰鼓,最大的年过9旬,最小的年仅6岁;腰鼓手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月入过万的“腰鼓家庭”不在少数;腰鼓打出国门,村民先后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

这就是延安市安塞区冯家营村的“鼓”上致富经。冯家营村地处安塞城南3公里处,在这里有句俗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打腰鼓。”

5月中旬,走进冯家营村的周家小院,只见一排窑洞挂着绣了陕北传统民俗画的门帘。40多岁的周志战带着11岁的次子周浩冉早就准备就绪——头戴白羊肚手巾,身穿白布衫,腰间挂着红色的腰鼓。今天又有人来找他谈赴江西演出的事情了。

周志战和次子周浩冉以及两位学员正在打腰鼓。人民网 王丽摄

周志战和次子周浩冉以及两位学员正在打腰鼓。人民网 王丽摄

“一年到头,在家待不了几天,演出太多了!一场能挣千把块钱。”周志战说。他的腰鼓技艺传承自父辈,周志战和哥哥周志塞还创立了腰鼓演艺公司。周家20余口人个个都是腰鼓好手,在周志战的公司里,妻子和3个儿子是“固定人员”,其余演出人员是临时召集。“我们这里的村民绝大部分会打腰鼓,演出一定下来,对方需要多少人,我就组织多少。一年200多场演出,平均一户村民家里能增收个4万多元。”周志战说。

出了周家窑洞,不远处就是孙旺明家,60多岁的他是冯家营村有名的腰鼓手“老把式”,儿子儿媳跟着他打腰鼓,3口之家常常靠打腰鼓月入过万。“我不但要把手上的技艺传给儿子,还要传给孙子们,代代相传。”孙旺明说。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最炽热的脉搏,是安塞人骨子里流淌的热血。1996年,安塞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家营是安塞区鼓手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村里的腰鼓手们多次登上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等重要舞台。索性,当地政府就以“腰鼓”为支点,把文化、劳务和传承3个拉力,拧成了一股拉绳,撬动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塞区通过“腰鼓进校园”“腰鼓进社区”“腰鼓进企业”等活动,让腰鼓文化深入人心,并以冯家营村为辐射点,建成3个腰鼓传习所,现有骨干腰鼓手1万多人,形成了学校、社区、乡村3个传承梯队,培训、演出实现接续模式,造就“腰鼓劳务”品牌。

周志战和次子周浩冉。人民网 王丽摄

周志战和次子周浩冉在打腰鼓。人民网 王丽摄

现在,除了常态演出,周志战还承接腰鼓传习培训工作,一个学员学习近30天,学费3000元。“给学生娃娃们的传习大多是免费的,也有很多是成年人来学,他们都是付费的,学成了就加入演出队去挣钱。这两年陆陆续续培训了近千人了。”周志战说。

安塞学员高春燕对此深有感触,她说:“我以前是家庭主妇,通过培训学会了打腰鼓。不仅有个手艺挣钱,还能把腰鼓传承下去。”

目前,安塞腰鼓已被正式认定为陕西省级劳务品牌,形成“培训+表演+订单+营销”的全产业链。

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牛涛介绍说,劳务品牌建设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是安塞的特色路径。“我们正在探索‘技能培训+文旅融合’的新模式,让腰鼓手成为乡村文化代言人,同时吸引游客体验,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循环。 ”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安塞腰鼓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责编:贾凯璐、邓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