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重 健康生活

3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重管理多学科协作联合门诊,专家为肥胖患者会诊。
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养成重视体重、科学饮食与锻炼的习惯。同时,将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专业咨询环境和平台。围绕“科学减重,健康生活”这一热门话题,记者走访了省内部分医院的减重门诊,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
多学科协作防治肥胖
3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重管理多学科协作联合门诊,该院门诊部、健康管理部、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运动医学科、甲状腺及减重外科等科室的10余名专家为3名肥胖患者进行了会诊。
“3名患者年龄在40岁至45岁之间,同时存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交大二附院门诊部主任王丽娟说,“多学科会诊是实现对肥胖症精准治疗的第一步。各科室专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为患者制定综合性体重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调整、运动计划、门诊治疗及后期随访。”
内分泌科对患者代谢状况进行了评估;临床营养科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运动医学科结合患者体能状况,设计了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在内的针对性运动方案……
“我们之前就开设了减重门诊。此次体重管理多学科会诊是我们在慢性病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将继续推广多学科会诊模式,为患者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王丽娟说。
战胜肥胖从了解开始
参加会诊的交大二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焦杨表示:“战胜肥胖,要从了解开始。”
焦杨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症定义为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异常或者过度脂肪蓄积。按体质指数(BMI)的诊断标准来看,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24≤BMI<28属于超重,BMI≥28就是肥胖。
为什么会造成肥胖?焦杨表示,主要是遗传因素、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超标、缺乏运动、压力过大等造成的。
“防治肥胖,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永远是主线,即我们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焦杨说。要合理控制饮食,注重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饮料等;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遵循适量、均衡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焦杨建议: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身体活动量。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做健身操等,每周至少2次至3次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时长和强度,使身体得到充分锻炼,提高新陈代谢、消耗多余热量。
焦杨特别提醒,在某些情况下,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经评估有代谢异常时,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药物是体重管理辅助手段,还需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焦杨说,“严重肥胖且其他方法无效时,减重手术是选择之一。这是一种逐渐成熟的减重方式,主要针对成年肥胖及代谢性疾病患者。”
重视儿童体重管理
目前,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常态化开设减重代谢门诊。该院门诊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少。常有家长带着孩子共同就诊。肥胖低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对于6岁以内儿童体重管理,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孙晓峰建议,要定期监测身长(身高)、体重生长曲线,在不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超重肥胖儿童应控制体重增长速度。“家长应综合管理孩子的膳食、运动和睡眠,通常不推荐药物和手术治疗。”孙晓峰说。
膳食管理方面。一是科学喂养,防止过度营养、预防早期肥胖,6个月以内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起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可继续喂养母乳至2岁以上。二是控制糖的摄入,2岁以下应避免添加糖,2岁以上限制添加糖。三是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增加新鲜果蔬的摄入,不吃或少吃高脂、高钠加工食品和高能量密度食品,控制零食摄入。
身体活动管理方面。活动应多样化,确保运动时长。1岁以内鼓励自由活动,1岁至5岁儿童每日至少进行180分钟的多样化身体活动,以户外活动为主。超重或肥胖儿童应根据个体情况增加运动量。同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确保充足高质量的睡眠。
对于6岁至18岁孩子的体重管理,孙晓峰表示:“要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过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并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规律三餐摄入,科学合理加餐,限制甜食、零食及含糖饮料;食不过量,专注进食,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不建议节食减重和快速减重。”
孙晓峰表示,6岁至18岁孩子校内和校外每日至少累计要达到60分钟、中等至较高强度的运动;减少久坐,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限制在2小时内。
“儿童时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关注儿童体重管理,不仅是对孩子当下生活质量的守护,还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为未来筑牢健康基石。”孙晓峰说。(记者 霍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