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中学,在学中讲,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讲解员团队积极致力于中国交通科技和交通文化的传播——
把交通强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1月14日,讲解员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向参观者讲述中国隧道技术发展史。
“汉中市褒斜道南端的石门隧道,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隧道。当时,火药还没有出现,中国人巧用火烧水激的方法使岩石破裂,开启了中国隧道建设的先河。”1月14日,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本科生讲解员代瑜向参观者讲述着中国隧道技术的发展史,“从古老的开凿方法到中铁一号盾构机的成功研制,中国交通建设突飞猛进,让每个中国人都由衷自豪。”
最近,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协会的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依然用热情的讲解向参观者讲述着交通强国的辉煌历程。
传播交通文化
“这次能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获奖,最大感受是科普讲解既要讲清楚科学原理,又要贴近大众,这样才能够吸引人。”长安大学材料学院23级本科生张敔婷和讲解团队的同学们总结着讲解心得。
在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张敔婷从家乡路面除雪说起,生动讲述了与自融雪路面这项交通技术有关的故事。“这项‘黑科技’在我的家乡吉林长春已‘生根发芽’。通过视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自从有了自融雪路面,即使遭遇极端天气,我们也能从容应对。”凭借生动的讲解,张敔婷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二等奖。
很多时候,讲解员就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在接待中国—中亚五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人才培养联盟的专家组时,代瑜就深刻感受到了这种使命感。
“向外国友人讲解到‘丝绸之路就是从我们脚下的古都西安起始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传播交通文化的使者,长安大学就是展示中国交通科技和交通文化的窗口。”代瑜说。
流畅的讲解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与打磨。“我们的讲解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加入社团后要进行语言表达、讲解稿撰写、仪容仪表等方面的一对一培训,经过一个月实习后才能上岗。”志愿者服务协会指导教师张晓航介绍,同学们还要学习大量交通领域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讲解语言。
依托馆内丰富的展陈资源,讲解员们深入挖掘公路交通的发展历史、科技知识、文化内涵,针对不同参观人群整理编撰了5个类别20余万字的讲解稿。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公路交通发展史、“两路”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2021年成立的志愿者服务协会,年接待参观者超万人次,为传播交通科技知识、传承发展交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示交通科技发展
随着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如何让讲解更加直观有趣?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的志愿者们走进工程建设一线,对话工程建设者,感受交通人的创新奉献精神。
2024年4月,讲解员们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广州、珠海、中山等地开展调研,聚焦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跨海集群工程。
李金军同学第一次看到真实的港珠澳大桥,这项超级工程的超大规模和体量让他感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桥梁建造技术这么先进。”
代瑜在一个黄昏爬上了香山大桥桥塔的脚手架,从70米高空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那一刻,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我觉得做一名中国交通工程师真好!”
团队深入了解了路面新型材料、风洞及桥梁抗风等方面的创新科技,积累了3.5万字的文字稿素材和近900分钟的视频素材。在此基础上,剪辑制作的《走进风洞》系列视频,以对话工程师、实拍画面、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详细科普桥梁风洞试验知识,入选“中国公路学会年度最受欢迎的公路科普作品”。
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的支持下,团队志愿者参与制作了思政微视频、科普公益视频和科普精品课件,生动展示我国交通科技的发展。
在讲中学,在学中讲。张敔婷说:“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学好专业本领,为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馆长李加武教授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科技变成文化。不仅要向大家科普交通知识,还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致力于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的前沿阵地,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在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入选“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并在2024年12月获批陕西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从依赖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中国交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不仅是科技进步,还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有力见证。我要把交通强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代瑜说。(吕扬文/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