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气象:注重预报预警民生服务 确保信息“传得快”
9月19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陕西省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今年8月,《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简称《条例》)《陕西省进一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出台实施。
《条例》基于多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改革探索成果和上位法规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原则,呈现了几个特点:
健全工作机制,综合施策“治未病”
规定县级以上相关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建立联合会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规定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做好气候可行性论证,提早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强化基础能力,确保“报得准”
明确县以上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在气象灾害监测盲区、易发区和交通、水利、能源、农业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灾害监测站点。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技术标准建设监测站点,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联互通。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天气指数保险等气象巨灾保险和风险减量等产品服务。
深化协调联动机制,确保重点单位“管得好”
创设八大类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制度。明确其开展应急演练、培训、配备设施设备等职责,要求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应急、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建、公安、文旅等部门协调联动,制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目录,加强对以上重点单位的监督检查,督促开展隐患排查、演练整治。
注重基层民生服务,确保“传得快”
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谁来发”“谁来传”“怎么传”“谁来用”提出明确要求。紧盯基层末梢,构建广播、电视、“两微一端”、显示屏、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矩阵传播体系,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通信运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无偿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发送应急短信。
《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化气象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的战略定位,精细谋划未来10多年陕西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和“时间表”,主要内容包括:
突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以“高水平”科技支撑提高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瞄准发展基于AI气象预报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的场景式气象科技创新。依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以省部共建秦创原·西安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基地、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等重点开放实验室,攻关灾害性天气机理、地球系统数值预报、天气雷达、卫星遥感应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西安气象大数据应用中心(西安备份中心)建设,实施“气象数据要素×”行动。依托中国—中亚机制、风云气象卫星和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路·知天”生态气象和防灾减灾服务平台,即将在今年首发,支持中亚国家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
突出趋利避害、赋能增益,以“高质效”服务保障提升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
瞄准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提质增效守安全,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围绕气象灾害发生演进规律、强化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优化气象高等级预警信息“靶向发布”、临灾“叫应”和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强化预警指向性和应急响应联动。创新业态助发展,围绕粮食安全、能源保供、低空经济、交通保畅、城市安全生命线、气候生态价值实现等不断丰富气象应用场景,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气象+”“+气象”促气象资源成为趋利避害的重要前置生产要素,依法行政促治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气象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健全气象与应急、公安等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突出需求牵引、补短强弱,提升“基础性”业务能力。
建设空一天一地立体多维监测系统,包括秦岭大气本底等气候生态立体监测网和农业、交通等行业气象监测网,以及气象风云卫星遥感监测应用体系。推进气象信息支撑系统迭代升级,提升气象数据融合应用服务。构建“实况一监测一预警一预报一预测”智能网格预报预测体系,不断提升预报预警的时效性、精准度。发展基于场景应用和风险影响的气象服务大数据、智能化产品制作和融媒体发布平台,建设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业务支撑平台。
突出统筹规划、开放合作,加强“协同性”组织保障。
继续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健全部门协同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谋划“十五五”重点项目,建立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推进气象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和建设延安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龙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