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绿水青山踏歌行 三秦大地生态兴

修复变“造富”  一颗荞麦里的生态账

王丽
2024年09月19日11:21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一到蓝田荞麦岭,就跌入一幅秦岭“秋耕图”里。峪口村村民们正在犁地、撒种,荞麦秋播正忙碌。

“这一片梯梯坎坎,有1000多亩呢!80多天以后,才叫好看!”种粮“老把式”汪师傅指着起伏的坡地说。

刚种植的荞麦(航拍图)。受访单位供图

峪口村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因坐落于秦岭倒沟峪的入口而得名,这里的荞麦种植历史已有200多年。

近两年,陕西启动了“秦岭山水项目”,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河道岸堤修复等工程,达到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峪口村也被纳入其中。

种粮,还能玩出什么新光景?

2021年春,带着这样的疑问,村民们在荒坡上试种了近200亩荞麦。没想到,荞麦花盛开时,红粉紫相间的花海一下子就走红网络!大量西安及周边游客涌了过来,一时间村民家里都成了歇脚、喝水的“驿站”。

这事儿能弄成!大家很快达成共识,秋播时,通过荒坡治理、低产田改造、土地流转等方式,种植面积增加到了300亩。到今年,荞麦种植面积已增加至1000多亩。

荞麦花海(资料图)。受访单位供图

每逢花开,荞麦岭就成了翻滚在秦岭脚下的粉色“波浪”。风吟“粮”景,游人如织,一时无限风光。

“一年种两料(次),今年从开春到现在,前来旅游的车辆要排好几公里长。这次种下去,11月左右就能来看了!”峪口村党支部书记吝朋涛说。他介绍,现在村集体年收入维持在18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收入年年翻一倍。

曾经的撂荒地变成漫山遍野的荞麦田,好风景开辟了好“钱”景,村民们也都鼓足了士气,开民宿,建驿站,做营地,玩浪漫,各显其才地做起乡村旅游来。

游人在荞麦花海打卡拍照(资料图)。受访单位供图

下了坡,已经疲累,一转弯,记者就被眼前的咖啡馆吸引了。年轻的咖啡师雷娜热情地端来了散发着微微麦香的咖啡,这是村民们自主“研发”的“荞麦咖啡”。雷娜是本村人,曾经村子是个“空壳子”,没有产业只有山。在外求学的她,成了“回不了家”的游子。“去年找工作,看到一家咖啡馆在招人,就在我们村,赶紧回来了。”雷娜说。她告诉记者,现在的咖啡馆单日最高销量达到百杯,尤其是花开时节,几乎忙到一天停不下来。

荞麦咖啡。人民网 王丽摄

年轻人玩“浪漫经济”,“老把式”们就深挖荞麦特色。蓝田饸饹、神仙粉、油饼......荞麦美食焕发新机,吸引了一众游客。今年50多岁的村民胡峰利有一手做面食的绝活儿,看到家乡新变化,在外打工的夫妻俩就回村把老屋整修了一下,办起了农家乐。

“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收入不比原来少,人还更自在了。游客多了忙一忙,少了就歇一歇。”胡峰利满足地说。

村民们干劲足,点子多,如今从一颗古老的荞麦里,还孕育了荞酒、荞醋、荞茶等一系列“荞字号”特色产品,以及荞咖、荞麦冰激等创新产品。 花海产业链,带动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以及农家乐、民宿开办,绿水青山成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荞麦花海(资料图)。受访单位供图

据了解,目前秦岭山水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1619.17公顷、河道修复长度591.62公里,2024年12月将完成全部野外施工。这些“修复”工程,变成了一批“造福”奇迹,不仅提高了山、水、林、田等生态系统的质量,更把70多个村庄串了起来,连成“生态产业”。如今,除了峪口村的荞麦岭,还有其他村落的万亩桃园、古稻田、“桃花节”等,也变成了农旅生态融合的新名片。

(责编:白鸽、邓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