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中欧班列(西安):架起互利共赢“黄金通道”

2024年06月01日09:43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5月25日8时40分,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开出(资料照片)。 蒲茜摄

5月25日8时40分,在汽笛声中,X8157次中欧班列(西安—马拉舍维奇)从西安国际港站驶出。至此,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9万列,发送货物超870万标箱、货值超3800亿美元。

中欧班列(西安)自开行以来,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约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3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超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中欧班列不断跑出“加速度”,架起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桥梁,成为中国引领全球开放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在开行初期,中欧班列每月仅两三列。现在日均开行15列左右,平均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或抵达。”

首列中欧班列(西安)开行于2013年11月,由西安发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对于这趟列车,刘明君印象深刻。“10多年前第一趟班列从这里开出时,我承担调车任务。得知这趟车是开出国门的,我既骄傲又激动,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回忆起当时发车的场景,刘明君记忆犹新。

刘明君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国际港站调车区长。十余年来,他见证了陕西首趟中欧班列从这里启程,见证了中欧班列的飞速发展,也一步步从一名制动员、连接员、调车长成长为调车区长。

2010年,更名“西安国际港站”前的新筑车站只是一个四等站。2021年,新筑车站从一个四等小站变为一等作业站,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铁路物流中心、中欧班列在内陆的集散中心。

“我全程参与了西安国际港站的扩能改造,见证了它的线路、功能定位、硬化面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物流中心国际港营业部主任白宽锋说。

2021年以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按照“货场变市场、变加工基地、变合作平台”的思路,对西安国际港站先后实施了三次扩能改造,增加货物线9条,扩充堆场11万平方米,使装卸能力提高30%。列车实现整列装卸、直进直出,堆存、装卸、编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22年10月,首趟中欧班列(西安—杜伊斯堡)境内外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趟全程时刻表班列线路。

“该班列运行时效12天,较普通班列时效提升了5至8天。目前,我们已经实现每周两去一回的发运频次,在保障运输时效的同时实现了运能提升。”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枭说。

西安国际港站值班站长路铭介绍:“在开行初期,中欧班列每月仅两三列。现在日均开行15列左右,平均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在西安国际港站驶出或抵达。”如今,西安国际港站已成为全国中欧班列开行量最大的车站,拥有全国首个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

“在过去,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现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

170米长的总装生产线上,约20秒便有一台全自动波轮洗衣机下线。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陕西康佳智能家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康佳”)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从进料、钣金、成型、总装、成品下线到入库,智能化制造已成为常态。

该公司总经理陈钊向记者介绍,陕西康佳是康佳集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生产基地。公司落户西安,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贸易通道优势不无关系。

“以往,通过海陆联运,我们的产品至少需要1个月才能到达欧洲,现在搭乘中欧班列仅需12至15天,能节省20%左右的成本。”陈钊介绍,西安生产的洗衣机、洗碗机,滁州生产的冰箱,宁波生产的空调等康佳集团的白色家电产品,都会在西安集结后搭乘中欧班列(西安)销往海外。

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催生了临港经济集群的崛起,吸引东南沿海外贸企业、物流企业及电商企业落户西安。

“在过去,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现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外贸‘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白宽锋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通过中欧班列开展汽车出口贸易。为满足汽车出口的运输需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推行整车专列汽车出口运输模式,搭建了汽车产业对外运输合作平台。今年以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汽车出口专列23列,出口汽车6000余辆。

“自中欧班列开行以来,我们西安国际港营业部积极加强与周边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合作,成立专职营销队伍,走访周边30多家物流贸易生产型企业,为他们量身定做物流服务方案,帮助企业大幅压缩物流成本。”西安铁路物流中心国际港营业部值班主任刘顺利说。

爱菊粮油、隆基股份、陕汽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也纷纷定制专列出口商品,中国西电集团、陕鼓动力、法士特等多家企业也相继搭上中欧班列(西安)的“快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之后,公司的物流量从此前的每月10列增加到70列,我们对今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哈萨克斯坦的饼干、蜂蜜,俄罗斯的巧克力、燕麦片,格鲁吉亚的甜酒……5月24日,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琳琅满目的中亚国家商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

“这些进口食品大部分都是搭乘中欧班列回来的。中亚产品的销售额占体验馆销售额的40%以上。”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东萌告诉记者,爱菊集团近年来与中亚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深挖中亚地区食品资源,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体验馆的美食街区内,哈萨克斯坦的面粉和菜籽油与陕西的油泼辣子完美结合,碰撞出“丝路美食”——油泼面。

“听说这里的油泼面是用哈萨克斯坦面粉制作的,特地带家人来尝尝鲜。”市民夏静蓉说,能够在家附近体验到中亚风味,这让她感受到开放交流带来的便利。

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一年来,依托中欧班列(西安),西安与中亚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

过去一年,中欧班列(西安)运行实现新突破,常态化开行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干线,并通过多式联运覆盖中亚五国。

今年2月,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正式投用,西安至塔什干由13天缩短至9天,跨里海班列全程由20至25天缩短至12天稳定开行。

西安铁达康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堆场内,集装箱整齐排列,叉车穿梭其间,工作人员细致地检查即将启程的集装箱。该公司总经理苏鲁来自哈萨克斯坦。2022年,在了解到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后,俄罗斯总部委派她来西安开设分公司。

“短短两年间,员工从3名增加至20多名。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之后,公司的物流量从此前的每月10列增加到70列,我们对以后的发展很有信心。”苏鲁介绍,目前公司运输的货物主要是大麦、小麦、小米等农产品,99%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进行运输。

“中哈两国的免签政策为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苏鲁说,业务量持续增长,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西安长期发展的信心。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筹备工作进展顺利,计划于今年6月底至7月初首发。”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副主任王运动介绍,西安浐灞国际港将加快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能级,着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在战略纵深上实现新突破,助力陕西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妮 蒲茜)

(责编:白鸽、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