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新赛道 新动力

2024年03月02日08:55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2月28日,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多态协同压缩气体储能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谢永慧(左三)给学生讲解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的运作原理。

刚刚开学,西安交通大学里就忙碌起来。2月28日,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多态协同压缩气体储能实验室,该校教授谢永慧给几名学生讲解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运作原理。

2023年12月30日,全球首套10MW/80MWh二氧化碳储能示范系统在安徽芜湖调试并网一次成功。这项气液互转二氧化碳储能技术由西安交大谢永慧教授团队提出,依托西安交大—百穰新能源科技先进储能动力设备研究中心顺利完成了工程转化。该技术具有全地域、高效率、大容量、长寿命、低成本的优势,最大储能容量可达1000MWh,寿命可达30年以上。该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这套储能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动力装备实现了全国产化。”谢永慧说,该项目并网发电证明了气液互转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有极高的工程应用价值,标志着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顺利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为达成我国“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西安交大瞄准国家“双碳”目标,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制造强国建设为己任,在绿色储能领域新赛道不断发力。

去年11月17日,在西咸新区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陶文铨院士团队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全自动产线投用,首台套氢燃料电池电堆产品也在这里批量生产。

成永红、张锦英教授团队破解氢气储运难题,2022年9月成立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公司已完成单套系统年产3000吨的工艺包设计,为后续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安交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创新港实施汇聚创新资源的‘6352’工程,构建‘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模式,持续推进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2021年学校启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以来,已与近百家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共建76个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组建64人的职业化科技经纪人队伍,孵化注册科技型企业203家。

瞄准前沿科技,不断探索创新是西安交大不变的追求。西安交大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在管晓宏院士的带领下,以能源电力系统、智能建筑、智慧园区为应用背景,面向国家“双碳”目标,突破了包括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5G通信系统节能降本、高耗能企业碳足迹分析等关键技术,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果应用在华为、宝钢、国网等头部企业及北京冬奥村等重大工程。同时,团队在高端半导体芯片设计优化、网络优化和自适应控制、智能系统大数据处理、智能系统综合安全等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未来算力网络和通信网络是发展数字经济必备的关键基础设施。高能耗和高碳排放是未来算力网和未来通信网建设的主要挑战,直接影响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西安交大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占伯说,我们的科研团队提出了能源电力系统安全优化创新理论与方法,取得零碳能源系统工程领域的重大成果,包括分布式氢能存储实现了局域能量平衡,提高了系统能效,不但实现了零碳供能,而且成本比电网和城市热力网供能成本大幅降低,取得了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2022年8月1日,管晓宏院士团队成果成功落地榆林,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可满足建筑电、热、冷等用能需求,实现了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氢赋能零碳能源系统,并且建成了首个零碳5G基站和数据中心。项目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

“团队正在榆林建设5万千瓦规模的氢赋能零碳算力数据中心,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提供零碳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徐占伯说。(吕扬文/图)

(责编:白鸽、王晴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