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聆听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

2023年12月05日08:51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聆听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

  

11月29日,平利县文化馆上演的平利弦子腔。

  群山苍翠,碧水微澜。巍巍秦巴山孕育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文化,汤汤汉江水浇灌出无数灿烂的非遗之花。

  初冬时节的安康,茶山依然翠绿,空气中弥漫着茶花的馨香,晨雾中传来袅袅歌声:“上茶山哟依儿呦,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依儿哟,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

  安康市位于陕西最南端,地处秦巴腹地、汉江之滨,三秦、荆楚、巴蜀等文化在此交融,催生了灿若星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27日至30日,在安康采访的几日里,记者被这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所感染,在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中,聆听非遗传承的时代新声。

  让汉调二黄更好地传承发展

  11月27日下午,在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汉调二黄现代戏《激战牛蹄岭》。

  汉调二黄简称汉剧,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自明代万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国粹京剧声腔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安康市不断提升汉调二黄的保护和传承水平,在非遗文化传承中融入时代气息,推陈出新。《激战牛蹄岭》就是一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现代戏,根据牛蹄岭战役创作,展现了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安康牛蹄岭与国民党军队激战的场景,刻画了人民英雄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的高尚品格。

  今年10月4日,《激战牛蹄岭》在铜川市耀州区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参评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最终荣获文华优秀舞美奖。

  青年演员马宝杰说:“这部戏我们从今年3月开始排练,其中有很多场武戏,练习中不少人脚部受伤。但大家怀着对戏剧的喜爱,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康人,马宝杰从小对汉调二黄耳濡目染,产生浓厚兴趣。2013年,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与安康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面向全市招录了65名汉调二黄学员,学制8年。马宝杰便是其中一员。他说:“我会在戏剧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汉调二黄更好地传承发展。”

  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院长袁小龙介绍,近年来,他们先后排演了《墙头记》《五女拜寿》《杨门女将》等10余部大戏,在中国戏剧节、陕西省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奖项。袁小龙说:“相信随着安康汉调二黄立法保护工作的开展,这门剧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让更多人爱上紫阳民歌

  “郎在对门哎唱山歌喂,姐在房中哎织绫罗哎……”

  11月28日,记者刚走进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就听到楼上传来《郎在对门唱山歌》的歌声,这是一首典型的紫阳民歌。

  今年72岁的夏清华是紫阳民歌省级非遗传承人。他说:“紫阳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扎根在汉江两岸的沃土中,是劳动人民激发劳动热情、传递男女情感、增加生活乐趣的重要方式,藏量极为丰富,目前发现的曲目已有5000余首,体裁包括号子、山歌和小调几大类,其中又包含了社火歌曲、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曲子等不同歌种。”

  2006年,紫阳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陕南地区传统民歌的代表性曲种,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民歌是地方语言音乐化的产物,它反映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物候现象。”在紫阳县剧协主席鱼卫看来,“陕北民歌粗犷豪迈,陕南民歌温婉优美。”

  2011年,以紫阳实名、实地、实景拍摄的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上海电影节荣获了5项大奖。由此,紫阳民歌还先后走进西安、浙江杭州、吉林长春等地。

  今年8月10日至19日,紫阳民歌受邀参加在新疆举办的“春雨工程 丝路秦风”活动。紫阳民歌首次走进新疆,在阿勒泰、乌鲁木齐、吐鲁番三地吸引了上万人现场观看,收获了好评。

  10月20日,电影《漫长归途之贡茶传奇》开机仪式在紫阳举行。影片以紫阳民歌实景剧《贡茶传奇》剧本为创作基础,深入挖掘紫阳本土历史文化,展现独属于紫阳的山水文化、茶歌文化、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

  鱼卫说:“近年来,紫阳民歌不断创新发展,我们有责任将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紫阳民歌、爱上紫阳民歌。”

  记者注意到,在紫阳县的多个文旅景区、观光茶园,都有为游客表演紫阳民歌的项目,许多曲目都是近年来新创作的,词曲融入了浓浓的现代元素,热情讴歌时代的进步,表现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让戏曲山花开得更艳

  有“女娲故里”之称的平利县,山清水秀,一座座茶山连绵起伏。流行在这里的平利弦子腔,又名平利弦子戏,由平利县女娲山区民间皮影小戏发展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利弦子腔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唱落板时,后台一齐吆调喊腔。喊腔激情高昂而浑厚有力,充分表露出极具地方色彩的山野个性,因此平利弦子腔也被戏剧专家誉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山花”。

  平利弦子腔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唱腔以平利方言为基础,风格独树一帜。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平利弦子腔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6名、县级传承人13名。

  非遗传承人王和林今年75岁,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平利弦子腔。他介绍:“弦子腔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深受群众喜爱。我们也经常去其他省市表演,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非遗项目。”

  2016年,平利弦子腔皮影班社应邀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活动,演出传统剧目《下河东》,受到中外嘉宾的赞赏。

  平利县文化馆馆长陈尚忠介绍,每年他们开展平利弦子腔进镇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百余场,不断提升平利弦子腔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让想学想唱想了解弦子腔的人们,有老师、有场所、有机遇去接触和学习。

  戏曲爱好者夏云在平利弦子腔传统剧目《穆柯寨》选段《小战山》中饰演穆桂英。她是平利县一名退休工人,偶然一次机会接触到弦子腔后被深深吸引,2012年开始学习。如今,她已经能在舞台上担任主角了。

  对于平利弦子腔的传承,夏云说:“希望今后通过非遗进校园,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这一艺术形式,为更好传承发展打下基础,让平利弦子腔这朵戏曲山花开得更艳。”(师念文/图)

(责编:白鸽、王晴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