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得走”的乡村文化能“出圈”(纵横)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传统文化研学基地内,孩子们正围着几位手艺人,观看各类非遗展示。20米长的剪纸长卷、方寸叶片上雕出的万千造型、瓷瓶上粉润柔和的色彩等,无不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百年老村的文化底蕴。
文化成为产业,不仅能留住历史文脉,也能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多可能。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有特色,发展才有活力。特色从何而来?“想‘出圈’,要靠文化产业。”白滩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广宇回答得很干脆。依托传承的非遗技艺,白滩寺村与天津市民俗文化艺术协会合作,利用村里2000多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建起研学基地,形成“传统研学+农事体验+农家乐”旅游路线,走出一条“特而精”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文化渗透在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村子最具辨识度的名片。村名的背后,可能藏着一代代人的故事;村庄的建筑布局、生产方式,彰显着先祖生存的智慧。深挖文化资源,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创造性地融入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中,能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片,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就要从文化的视角看产业。所谓“高兴而来,满载而归”,游客带走的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体验。天津市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与“津门老字号”渔阳酒业合作,复兴“小穿烧锅酒”品牌,为传统品牌寻找现代载体,把传统民俗传承下去。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在保留乡村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开发土特产和其他文旅供给,有利于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让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点。
当然,如果没有丰富的产业形式,文化也很难成为大产业。所以,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也要换个角度,从产业的视角看文化。在研学基地,手艺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孩子们对感兴趣的非遗技艺,不仅能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能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文化成为“带得走”的产品。发掘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费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和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项目,乡村文化就能更好满足人们的期待。
文化是乡村的“魂”,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内生动力。传承好文化,带动产业振兴,以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托起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乡村振兴之路将走得更稳更好。
(摘编自《天津日报》)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6日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热门排行
- 1陕西“三瑞”苹果推广面积突破40万亩
- 2“菜篮子”,拎稳了吗?
- 3银装素裹!铁路人战风雪保畅通
- 4陕西规范教育培训广告发布行为
- 5办实事|拖欠工资?陕西多地多部门协…
- 6关于撤销韩勇、高虎虎 政协陕西省第…
- 7学习新时代改革开放先进经验 谱写新…
- 8组图|当陕西高校邂逅今冬初雪,简直…
- 9第二十一次上合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
- 10一个山区县城的产业突围路
- 11加强人才储备 助力乡村振兴
- 12牢记“国之大者” 落实党政同责 坚…
- 13从旅途“歇脚点”到打卡“新景点”
- 14肺炎支原体肺炎高发 专家提示成人也…
- 15西安继续实施工作日机动车尾号限行
- 16窦敬丽调研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
- 17西安将全面展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成果
- 18南引新风开新局
- 19第七届丝博会将举办4大类20多项重…
- 20医院管理与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西部论…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