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人民网看陕西

一带一路 大道同行

传承出新意,来这里品非遗之韵

吴德锋
2023年08月30日11:23 |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小字号

夏末秋初,82岁的穆忠民跟着华阴张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四处演出,忙得不亦乐乎。

穆忠民是华阴张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里年龄最长的成员,主要负责演奏。他从小就对音乐感兴趣,自学板胡、二胡、月琴演奏。参加工作后,他一直在宣传、广播和旅游部门工作,业余参加一些艺术剧团的演出,在当地小有名气。

2000年穆忠民退休后,凭借自己的演奏技艺,召集了几位退休的朋友,组建了一个老腔乐队。“最火的时候,我们受邀请去大唐西市和咸阳表演过呢。”穆忠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后来有一个剧团成员去世,剧团成员年龄普遍偏大,穆忠民儿子不让他组团演出了。他开始偶尔参加一些其他老腔剧团的演出,专职演奏乐器。在2016年,穆忠民加入了华阴张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

穆忠民(左二)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传习馆表演。 人民网 吴德锋 摄

华阴老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两千余年历史。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对其文化价值重新定位,华阴老腔的演出形式也由原来的皮影戏改为台前表演(吼唱),感染力更强,充满阳刚之美。

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2013年,我就组建了老腔皮影班组,广招学徒,通过手把手地教学,培养了一批年轻学徒。”华阴老腔市级传承人张香玲告诉记者。

随着喜欢老腔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张香玲成立了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自己担任团长,团队固定演出成员11人,后备人选3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9岁。

华阴老腔是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据了解,作为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在渭南1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戏曲类项目就多达8项(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合阳提线木偶戏、合阳跳戏、阿宫腔、同州梆子、渭南碗碗腔)。

此外,国家级、省级鼓舞类项目韩城行鼓、老庙老鼓、东雷上锣鼓、背花鼓、素鼓、花苫鼓等造就了渭南名符其实的“鼓舞之乡”。渭南的非遗项目多次前往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据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武毅介绍,“目前,渭南全市共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23项,市级3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91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渭南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做好中省项目及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积极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非遗整体保护,继续做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等。”李武毅告诉记者。

“华阴老腔目前了解人还不是很多,还需要继续宣传推广。”谈到华阴老腔的保护和传承,穆忠民向记者提起自己的希望,“演奏、演唱、创作剧本的人都还需要大力培养。”

作为华阴张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的一份子,9岁的张丹彤告诉记者,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她越来越觉得要想把老腔唱好,不仅要唱功好,还要熟练掌握很多演奏方法,学习很多传统文化。

这些年,张香玲带着她的团队通过文化交流、文艺下乡、公益表演等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曾前往新西兰、德国等国家演出。

谈到老腔的未来,张香玲表示,“国家提出守正创新,我们也要在古老的基础上创新,要让华阴老腔成为老少皆爱的文化艺术。”

(责编:吴德锋、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