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藏秦岭 文济华夏
——西安国家版本馆传世经藏 镌刻“瑰丽河山 盛世中华”
中华文化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在星霜荏苒中流淌成浩浩江河,以翰墨书写于万卷之间,墨香翻越山海,历经沧桑流传下了无数宝贵典籍版本。西安国家版本馆在万里神州之上,造琅嬛福地,于方寸之间,肩负典藏版本重任,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雄姿独立屹山巅,秦岭雄风万丈间。
紫阁圭峰,斯文在兹。
秦岭圭峰山海拔1528米,因其外形像汉字“圭”而得名,范仲淹曾在此处饮酒赏月,“圭峰夜月”为鄠邑八大景之一。
西安国家版本馆。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去年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举行开馆暨展览开幕式,开幕式在北京中央总馆设主会场,在西安、杭州、广州三地分馆设立分会场并进行现场连线。
西安国家版本馆。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建设围绕“传世工程”定位,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从命名来看,就饱含向历代先贤致敬之意,是一座当之无愧的赓续中华文明的“基因库”;同时,又堪称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史上最大的规模,有史上最先进的技术,提供了史上最强的版本保藏条件,可以确保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截至2023年5月,入藏版本总量已有约2500万余册/件,远非《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可以比拟了。
西安国家版本馆。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在西安国家版本馆,让我们感怀宅兹中国、斯文在兹的深邃,领略瑰丽河山、何以中国的辽阔。
琅嬛福地
融山海于方寸间
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
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分馆之一的西安国家版本馆,又称文济阁,地处丝绸之路起点西安。
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厅。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走进西安国家版本馆,利用挡土墙精心设计的室外文化景观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介绍,文化景观墙采用麻灰花岗岩,用10厘米厚的板材、6厘米起伏的浅浮雕呈现文化主题。《山河颂》表现了秦岭黄河等中华地理标识;《圣地光辉》展现了延安宝塔和照金精神等中国革命标识;《文明之光》呈现了黄帝陵、兵马俑等中华文明标识。
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厅。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文济厅是西安国家版本馆最大的单体建筑空间,东西宽90米,高20米,打造了一面近1800平方米的气势恢宏的书墙,集中陈列5万余册精品图书版本,包括仿真卷轴8000余卷,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近1万册,线装《中华再造善本》以及地方志等2.5万余册。置身于这宏大的保藏展示空间,观者得以仰望中华五千年文明典籍演进的恢宏历程。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
西安国家版本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领衔的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担纲设计,从秦岭太平峪引活水进入馆区,潺潺溪水沿林间地形蜿蜒而下,汇聚成文济池。
以“山水相融、天人合一、汉唐气象、中国精神”的设计理念,按照新汉唐建筑风格,在高台上置崇阁,主阁居中,东西各置辅阁,重楼攒尖,外观是现代钢结构写意汉唐建筑。馆区既靠秦岭挡风藏气,又得池水运气养气,东西两侧的秦月轩和飞云亭隔岸相立,遥遥相望。
这里山水环绕、建筑拱卫,又有青松、翠竹、苍柏、国槐点缀其间,形成了园在山中、景在园中、山水相融的怡人画面。彰显了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了秦岭中华祖脉的独特魅力。
西安国家版本馆文济厅。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版本馆室内设计以竹简、卷轴和屏风等为主要元素,塑造出宏大、拙朴和富有文化气质的空间。读者服务中心的木板烙画,是发轫于先秦时期的非遗技法,以古色古香的手法表现了《盛世长安》与《丝路之光》。
西安国家版本馆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1万平方米。目前初步建立了古籍善本、红色版本、丝路版本等特色专题库,涵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图书版本、电影资料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本、古籍版本,以及“长安画派”“文学陕军”“陕西戏曲”等地方特色版本等。据初步统计,西安国家版本馆已征集收藏各类版本243万册(件),到本世纪中叶保藏量达到2000万册(件)。
翰墨经藏
铸万卷于民族魂
贞百虑于一致,驱万途于同归。
西安国家版本馆“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我们的传世经藏,曾经铭刻于青铜、誊录于丝帛、书写于简牍、印刷于纸张,今天都“汇聚”于国家版本馆;我们的传世经藏,曾化作建筑中的神韵、典籍中的沉思、书画中的情致、园林中的匠心,今天也都在这里“神采熠熠”。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典籍的收藏保存,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早在周朝时,由朝廷设立的守藏室就保存着历算、预测、谋略等方面的典籍,可谓是最早的“国家图书馆”。史料显示,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类似后来的图书管理员。秦朝收藏各类典籍的地方被称为“石室金匮”。金匮指用金属封缄的柜子,石室即用石头修筑的房子,这种封闭性好的空间用来储藏典籍再合适不过了。但是,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不少先秦典籍损毁,实在是遗憾。
“天禄藏阁,藏典籍之所”。
早在西汉初年,丞相萧何主持营建长安城时,就用天禄阁、石渠阁作为藏书阁的名称,天禄阁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石渠阁为最早的国家档案馆。
西安国家版本馆“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唐朝廷在门下省设立修文馆保藏典籍,后更名为弘文馆。据记载,当时的弘文馆有藏书二十余万卷,并有校书郎负责校理图籍,勘正错谬。宋代的崇文院是中央藏书之所,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宋祁等人奉诏整理图籍,编撰了《崇文总目》。此外,崇文院还主持编纂了四部丛书,即《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厥功至伟。
明清时期的文渊阁是赫赫有名的皇家藏书场所。明朝时,一批饱学之士曾在此主持编修《永乐大典》,该书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廷组织人员在此编修的《四库全书》也颇为有名。因《四库全书》规模宏大,为方便收藏,朝廷先后建造7座藏书楼,因此有“四库七阁”之说。
西安国家版本馆“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揆之五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个朝代,对文化赓续有今天这样庄严的使命感,对版本保护有今天这样强烈的责任感。
惟有在新时代,才有这种“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神来之笔”。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可谓恰逢其时。
目前,西安国家版本馆推出精品版本展览“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展览面积为2123平方米,展线长728米,展出中华经典版本约1743种(以代表性出版物为主)。展览内容分为“中华文明民族根脉”“延安精神红色血脉”“民族复兴伟大梦想”三大部分,讲述以西部为主的中华经典版本故事。
在这里,来自全球各语种共计300多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聚珍”一处;《论持久战》等经典篇章呈现眼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提纲、《论“三个代表”》《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文献一一在列;不同语种、上百个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彰显着全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关注与探寻热情。
西安国家版本馆“赓续文脉 踔厉前行——中华文化经典版本展(西部篇)”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在这里,元刻明修本《孟子》、明刻本《老子道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探讨天人之辩、名实之辩、知行之辩、人性善恶之辩,彰显中国哲学的智慧;明刻本《楚辞》《国语》、清刻本《三国演义》《红楼梦》,传递中国文学的博大。贾湖龟甲、良渚黑陶、青铜方鼎、《四库全书》,延续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在这里,从《天演论》手稿到《新青年》专号;从《西行漫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到《十八洞村脱贫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版本叠拼成卷,展现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伟大求索,记录中华民族逐梦复兴的壮丽征程。
殊方共享
睹盛世于新丝路
朗朗神州,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这些不朽的文墨传奇、悠远的文明声音、恒久的文化印记,穿越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交汇在新中国,激荡在新时代。
西安国家版本馆“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中国“何以中国”?
在西安国家版本馆“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内陈列着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它造型浑厚,是珍贵的艺术品,而其最为独特的价值则在于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这是目前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实物记录。
1963年8月,离西周原遗址不远的宝鸡市一陈姓人家在无意间发现了一件铜器,这件器物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即使饱经历史风霜,也难掩其造型之浑厚、工艺之精美。
文明的火种,在历史的风烟中延续!
墨子言,先圣先王言行事迹“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
西安国家版本馆“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
今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就有一件“何尊”,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
据了解,“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展览面积为772平方米,展线长210米,展出有关丝绸之路的各类版本约600种。展览内容分为“凿空西域丝路贯通(两汉)”“通衢延绵殊方共享(魏晋南北朝)”“融汇通达盛世高峰(隋唐)”“中西交汇文脉绵长(宋元明清)”“谱写新篇筑梦大同(新时代)”五个部分,充分展现丝绸之路文明。
在丝绸之路版本展,记者看到,这里有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国子监刻本《金史》、明成化七年至十六年(1471—1480)刻明清递修本《宋史》、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王文成公全书》、明嘉靖四年(1525)汪谅刻本《史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武英殿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版书《唐会要》、清乾隆(1736—1795)武英殿聚珍版活字本《东观汉记》等多种古籍版本。
西安国家版本馆“楮墨遗珍 万里同风——丝绸之路版本展”
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何为“中国”?“中国”就是作为一种文明而存在的“中道之国”。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秉持开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就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西安国家版本馆。人民网记者 王晴垣摄
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积淀丰厚,版本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脉绵延不断,华夏大地俊采星驰。
一本本典籍,不止影响一门学问的发展方向,更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影响一个文明的赓续传承。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把历朝历代的珍贵版本保护起来,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版本库提供更多的时代版本,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使命。
瑰丽河山,盛世中华!
文以兴邦,何以中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