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文学改编 文学另一维度的延伸转化

本报记者 柏桦
2022年04月18日09:24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文学改编 文学另一维度的延伸转化

现实题材电视剧《人世间》创下央视近5年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多次登上“热搜”后再次重播,带动原著迅速跻身各大图书销售平台畅销榜前列。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剧目再一次将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文学是诗化的表达,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舞台作品则是原著另一维度的延伸和转化。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四大名著”到《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主角》,再到报告文学《一号文件》、长篇小说《装台》等,文学为影视作品和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品质的保证,影视化、舞台化的改编也帮助文学实现了内容价值的最大化,让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被人们所熟知。

文学影视化改编由来已久

文学改编早已不是新鲜话题。1933年,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黑白电影《春蚕》,第一次将新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实现了电影与新文学的结合。从此,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文学改编电影成为创作主流。根据小说改编的《林家铺子》《祝福》《我这一辈子》等电影成为新中国电影艺术的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以电影《茶馆》《阿Q正传》《骆驼祥子》《边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改编影视作品承载着观众们共同的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赢得国际声誉的电影《黄土地》《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也都成为记录时代的文化记忆。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以传统文学经典为母本拍摄长篇电视剧。从1986版《西游记》、1987版《红楼梦》到1994版《三国演义》、1998版《水浒传》,这些改编自“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为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人们心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进入21世纪,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麦家的《暗算》、都梁的《亮剑》、刘静的《父母爱情》、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等优秀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无一不是当时高居收视率排行榜前列并被多次重播的“爆款”产品。

回顾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曾掀起热潮。这一时期,文学和电影、电视剧“联姻”已经趋于常态化。20世纪90年代中叶后,影视行业市场化产业化转变、互联网诞生以及文学作品影响力降低等因素,导致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出现了疏离。近10年来,影视行业商业化的程度决定了其追逐收视率、流量的走向,导致了由传统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减少,更多电影、电视剧改编自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作为新形态的文学,其中不乏佼佼者。许多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影视剧都有着很好的反响,例如《琅琊榜》《芈月传》《盗墓笔记》等,但网络文学的经典性还有待于观察。而传统文学中那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尤其是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作品,还是比较经典的。”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说。

文学改编的更多可能

从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改编自文学经典作品的同名电影《桃花扇》开始,陕西影视创作就与文学息息相关。

改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同名电视剧、改编自陈忠实《白鹿原》的同名电影和电视剧、改编自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的电影《野山》、改编自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的电视剧《盘龙卧虎高山顶》、改编自叶广芩《青木川》的电视剧《一代枭雄》、改编自莫伸《一号文件》的电视剧《黄土高天》、改编自陈彦《装台》的同名电视剧、改编自吴克敬《初婚》的同名电视剧、改编自吴文莉《叶落长安》的同名电视剧……陕西作家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内容。

与此同时,许多文学作品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同名话剧,多次在全国巡演并引起强烈反响,成为陕西话剧走向全国的代表性作品。同样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同名话剧《主角》,首演便受到业界专家的肯定,吸引了大批原著读者和观众观演。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秦腔》的同名秦腔现代戏、改编自长篇小说《带灯》的同名商洛花鼓戏,作为文学改编戏曲的优秀范例,为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尝试。

文学的思想性赋予了影视改编作品特殊的魅力,优秀的影视作品同样也能为文学增色添彩。由孙皓晖执笔的长篇历史剧《大秦帝国》,创作之初就以电视剧本的形式开展,并在最初完稿的136集电视剧本的基础上,形成了6部11卷、长达50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小说出版后不仅登上“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其中第1部《黑色裂变》还获得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小说《大秦帝国》被改编为电视剧并形成系列,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文学与影视作品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未来,文学和影视之间更加紧密地融合互动,必将是大势所趋。在具备优质内容的前提下,无论是文学与影视、舞台艺术之间的转化,还是更多形式的跨界、转化,都是可以预见的。”张阿利说。

让影视艺术更具文学性

“电视剧《人世间》为文学和影视的关系做了非常好的注解和促进。此次《人世间》引起强烈反响,对文学、对影视发展都是好事,既让大家重视了文学,也让大家重视了影视对文学的回归。”张阿利说。

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一直源源不断地从文学宝库中汲取养分。放眼世界,电影史、电视剧史上熠熠生辉的经典作品,大多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尤其是对有着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影视剧创作来说,文学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影视剧创作逐渐向贴近现实、人物真实、价值观温暖而坚实的现实题材靠拢。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充沛的人性情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优质内容,让反映时代发展、彰显时代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展示恢宏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性善恶的电视剧《白鹿原》;揭示人性中的弱点及其蜕变过程,彰显国家惩治腐败坚强决心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以底层普通人真实生活为基础,展现他们置身俗世生活却依然保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电视剧《装台》;描绘平民百姓在宽广的中国大地上,火一样地爱着、拼搏着的坚强模样的《人世间》……这些以人民为创作中心,反映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与现状的作品,凭借其突出的文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市场的积极响应和观众的广泛共鸣。

显而易见,一部有着好故事、充满人性正能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使影视改编更容易成功、更接地气。同样,影视作品这种强大的视听媒介,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展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当下,文学艺术的传统格局早已被打破,文学与各种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互鉴让文学创作有了更大的生长空间,也让文学改编作品有了更扎实的创作基础。

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也同样经得起影视改编的检验。影视艺术史已经证明,文学是影视作品深度和厚度的底色与保证。只有让影视艺术创作回归文学、回归艺术,影视作品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责编:邓楠、吴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