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階綠”背后的文保密碼
“苔痕上階綠”躍出了書卷,生動地鋪展於西安城牆——
連綿的秋雨洗去了往日的塵埃,也為西安城牆換上了新裝。青灰的牆體,如今被一片濕潤而茂盛的綠意浸染,無數青苔自磚縫石隙間探出身來,為昔日的軍事壁壘“繡”出了一件生機盎然的綠色外衣。
青苔多生長在城牆牆體見光少、被樹木遮擋的區域。此次吸引市民游客關注的青苔生長地主要集中在西安城牆南段建國門到和平門一帶。
市民和網友對這一現象的討論,展現人們對這座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細致的觀察。10月17日,西安城牆管委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專家初步判斷,近期連陰雨天氣使得部分城牆牆體表面長期保持濕潤,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是青苔生長較多的原因,空氣中的苔蘚孢子得以在磚石表面特別是縫隙處萌發和生長。青苔隻生長在磚牆表面,沒有深入磚內的根系,在太陽照射、干燥和低溫情況下會枯死。
目前,西安城牆管委會文保部門已與西北大學展開合作研究,對磚體表面生長的微生物種類、特征、分布范圍等進行調查,通過實驗進行分析研究。以科學、最小干預的理念,對可能存在的根系植物進行清理,使城牆保持原風貌,形成城垣保護的經驗。
相較於青苔,此次長時間降雨對西安城牆的影響更大。本次降雨呈現雨期長、降雨量大的特點,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城牆結構磚表土芯,部分區域長期積水會引發沉降、塌陷等病害。
為此,西安城牆管委會制定《西安城牆防汛應急預案》,啟動防汛應急工作體系,明確“五級應急響應措施”。依托城牆全域設置的3000多個監測點位和1300多個智能攝像頭,西安城牆管委會對城牆牆體實施“人工+自動化”監測,並結合沉降監測、水平位移監測和裂縫監測3種監測類別,對牆體的沉降、水平位移和裂縫變化趨勢進行監測跟蹤。
據了解,在近期持續性降雨過程中,積水得到及時清理,重點監測區域均未出現異常變化,城牆整體結構安全穩定。
而讓網友驚艷的“苔痕上階綠”現象,其背后是磚石質在潮濕環境下的生物風化問題﹔“城牆瀑布”則是在降雨較大時,積水順著古人建造的專門用於排水的流水槽傾瀉而下的現象。這些大家看到的現象,對西安城牆管委會而言是保護工作的一部分。
近日,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西安城牆管委會文旅發展部工作人員劉曉琛發現30號馬面城牆根部積水嚴重。他立即組織工作人員一同清理堵塞物。劉曉琛用鐵鍬挖出臨時導流溝,與同事們奮戰了一個多小時才解除險情。
“雖然很累,但看到積水被清除,城牆安然無恙,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劉曉琛說。
像劉曉琛這樣的“城牆守護者”還有許多。西安城牆管委會文化遺產保護部負責人高衡介紹,為了做好強降雨天氣的應對,管委會嚴陣以待,周密安排部署,啟動實施“牆長制”加強版本,持續加強巡查監測,及時開展保養維護。
在“牆長制”的框架下,城牆全域每一處都有責任網格員,每一項巡查內容都有章可循、有標可依。巡查人員發現隱患及時反饋,形成“巡查—反饋—處置—跟蹤”閉環管理。同時,根據市防指雨情動態信息,結合降雨量及時長,設置四級預警,根據預警情況實時調整調度指令,安排不同人員開展巡查、值守及積水清掃工作。
市民和網友用詩意又略帶幽默的方式記錄城市風景,讓這些現象成為網絡討論熱點。這種自發式的關注,是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表現,展現了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關心。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需要全社會跨學科的科技支持和保護工作者長年累月的堅守。我們珍視每一位市民的關注,也期待市民網友能與我們形成合力,從關注‘網紅’景觀的‘一時之熱’,到擁有一顆關注守護歷史文脈的‘恆久之心’,一同守護文化遺產。”西安城牆管委會工作人員表示。(記者 趙茁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