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長安”醉心田
——西安市持續推進公園城市建設
9月15日,西安“三河一山”綠道灞河段,鳥鳴嚶嚶,河水蕩漾,不少群眾在綠道的塑膠跑道上或散步或慢跑。
近年來,西安市持續加大公園城市建設力度,通過推動景區、景點更新提升和開放共享,加快公園、林帶、綠道建設,打造街角廣場、口袋公園及各類城市休閑景觀,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優美的生活休閑空間。目前,西安市共有城市公園187個,口袋公園和綠地廣場1430個,綠道建設總長度2000多公裡。
千年古都的綠色蝶變,是“園城共生”的生態蝶變,也是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
一園一品 人與城和諧共生
“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個2.7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只是冰山一角,這背后隱藏著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的整套體系。”9月15日,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工程部部長張哲說,灃西新城中心綠廊能將周邊兩三個街區內的道路和建筑地塊中外排的雨水完全消納,大大降低了城市內澇的風險。
俯瞰灃西新城,全長6.8公裡的中心綠廊像一條“翡翠項鏈”貫穿城市東西,連通渭河和灃河,總佔地180公頃。綠廊中規劃建設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濕地、森林等生態景觀上百個,既是生態廊道,又是城市通風帶。
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口袋公園建設指南(試行)》倡導“結合實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並強調“尊重和利用場地原有地形和植被,突出地域文脈特征,形成‘一園一品’景觀格局”。
浐灞國際港上善口袋公園就保留了30%原有喬木,將原本功能單一的防護林,升級為喬、灌、草錯落有致的生態組合。同時,項目融入了海綿城市理念,採用透水鋪裝,提升了生態效益。這樣的“微更新”,既節約了改造成本,又實現了生態與功能的提升。
今年3月,上善口袋公園項目入選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印發的《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經驗向全國推廣。
口袋公園 轉角遇見美
七區原是閻良老城區的中心區域,也是最早的城市居住區和最熱鬧的地方。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不斷深入,原有低矮破舊的門面房拆除騰退,拓寬的公共綠化空間給城市帶來了綠色和活力。
9月2日,記者走進七區花園看到,火紅的石榴花開正艷,銀杏、櫻花、紅楓等各色樹木錯落有致。城市改造不但保留了七區原有的大楊樹,還保護性移植了拆除區域內的三棵巨大的石楠樹。老樹為這片綠地保留了城市記憶,也增添了古朴的韻味。
“見縫插綠”的口袋公園悄然出現在西安市多個街頭巷尾,讓“轉角遇見美”的詩意生活願景不斷變成現實。這些散落的“方寸之美”,正改變著市民的日常生活。
“以前去公園得坐車,現在出門就是。”家住西安市雁塔區金泰假日花城的市民劉芳,飯后在小區門口的口袋公園愜意散步。這裡原是丈八東路沿線的市政綠化帶,改造后保留了長勢良好的植物,並劃分出彩林花園、運動花園、童趣花園和老年花園4個功能區。
該口袋公園佔地面積7560平方米,可輻射周邊兩三公裡范圍內的人口。它就像城市核心區一處可供暢游的“森林”,改善了區域環境,也切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近年來,西安以“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為目標,努力構建分布均衡、功能豐富的公園體系,對街邊的零碎地塊、閑置用地等進行改造提升。昔日的“邊角料”正成為匯聚人氣的“金邊銀角”。
“公園+” 共享綠色生活
從初春到深秋,每逢風和日麗的周末,在西安曲江杜邑遺址公園就能看到前來露營的市民。在草坪上享受美食,在陽光下奔跑嬉戲,在星空下暢談……對西安人來說,露營已從“小眾愛好”演變為“周末標配”。
8月30日傍晚,市民陳光一邊聽著歌一邊收拾裝備。“今天在這裡待了一天,吹吹風,發發呆,挺好的。”他說,這裡還經常舉辦星空露營、主題市集等活動,和女朋友的相識便是在今年春天的一次活動中。
杜邑遺址公園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常態化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工作,推動‘公園+健身’‘公園+文化’‘公園+消費場景’等創新實踐,讓市民親近綠色、融入綠色。全年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節假日高峰客流量日均可達4000余人次,露營區域帳篷數量高峰期可達3000頂。”
長安歸故裡,山水入城中。面對有限的空間資源,如何挖掘更多潛能?長安公園努力嘗試多種“打開方式”。
8月30日,正值周末,長安公園農業體驗區內的60余畝稻田間,前來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一眼望去,稻浪如綠毯般隨風起伏。這片稻田不僅為城市生活增加了田園氣息,還增強了市民游客參與農業的互動性、體驗性。
“下一步,西安市將結合城市更新、老舊片區改造,統籌推進公園綠地建設,持續增加群眾身邊的社區公園和口袋公園數量,進一步增強公園綠地的普惠性,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公園管理處工作人員秦遵來說。(記者 侯燕妮 蒲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