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新韻,從黃土高原流淌而來
9月9日下午,在陝西省榆林市保利大劇院的舞台上,正在指揮合唱的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孟衛東突然轉身面向觀眾,揮舞著指揮棒,現場觀眾立即起身,上演“千人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演員、觀眾的集體合唱聲中,“放歌陝北 唱響中國”2025陝北民歌榆林合唱大會(以下簡稱“民歌大會”)閉幕。

2025陝北民歌榆林合唱大會現場。榆林市委宣傳部供圖
民歌唱“民聲” 到群眾中去
在為期4天的活動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0支優秀合唱團輪番登台。《南泥灣》《趕牲靈》《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民歌多次點燃群眾“千人跟唱”的熱情。
“看到全國有這麼多藝術團體都在唱陝北民歌,有這麼多歌迷到榆林來看民歌大會,我很自豪。”榆林市榆陽區市民白先生說。4天來,他和家人一共看了7場演出,“都是免費的,真的把惠民性做到了實處。”
本次民歌大會精心編排了23個節目,融入了陝北大秧歌、府谷二人台、清澗道情等非遺展演。同時,主辦方還安排了合唱團送歡樂下基層演出、陝北民歌新歌發布暨非遺惠民演出等群眾性活動。

民歌大會上,來自西安的一個合唱團正在演唱。人民網 王麗攝
9月9日晚,2025陝北民歌新歌發布暨非遺惠民演出在榆林世紀廣場舉行。《三十裡鋪》《圪梁梁》等傳統民歌,引得市民群眾跟唱﹔陝北說書、榆林小曲等經典曲目和非遺代表性項目經過全新包裝,令人耳目一新。
“4天時間,總覺得還沒看夠、沒聽夠,希望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來自榆林市靖邊縣的李女士說。
黃土蘊“新聲” 為時代而歌
古城牆的青磚藏著千年記憶,紅石峽的摩崖石刻映著邊塞豪情,統萬城的遺址訴說著歷史傳奇,榆林從不缺故事。
在本次民歌大會中,有這樣一個農民合唱團,他們自編的《毛烏素變綠了》講述了榆林的治沙奇跡,當舞台后的大屏中變換著光伏大棚、稻田蟹池、豐收糧倉等場景時,在場觀眾掌聲陣陣。
西安朱雀室內合唱團也帶著新作《糜子熟了》參賽。“糜子熟咧日子旺,高西溝裡幸福長,陝北也能賽江南,黃土高原變模樣……”簡單朴實的歌詞,記錄了黃土變良田的奮進過程。該合唱團指揮李強說,“這首歌我們打磨了3年,也去米脂採風多次。我們就是要以新變化、新發展為題材,創作新作品,讓古老的陝北民歌在敘事中煥發新活力。”

民歌大會上,兩代歌手演唱《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人民網 王麗攝
陝北民歌從來不是博物館裡的靜態展品,而是流淌在黃土高原血脈裡的文化基因。近年來,一批新創作或新表達形式的陝北民歌在社交媒體圈粉。“愛青山,愛綠水,愛藍藍的天”等帶有濃郁陝北色彩的音律讓網友直喊“上頭”。
隨著更多富有創意的融合作品涌現,陝北民歌正通過記錄新發展、融合新元素、利用新表達形式,蘊育“新聲”。

民歌大會期間,正在展銷的榆林農特產品。人民網 王麗攝
以“歌”為媒 文旅活起來
9月8日晚,本次民歌大會的重要環節——合唱團送歡樂下基層演出在榆林市區的世紀廣場進行。該演出通過“以演帶旅”模式,將瞬時人流導入餐飲、住宿、非遺消費等全鏈條。
來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在合唱大會期間帶全家在榆林開啟“3日游”。“我買了清澗紅棗禮盒、橫山羊肉速食碗,花了近1000元,准備帶這些特產回去送朋友。”王女士說。
本次民歌大會期間,榆林市同步開展了非遺美食消費、農特產品展銷、旅游景區推薦等七大主題消費活動,讓市民群眾一站式體驗榆林本土好物好景。
“9月4日至8日,七大消費板塊5天的銷售額突破百萬元。”本次民歌大會文商旅消費活動負責人趙河清說。

榆林老街。人民網 王麗攝
民歌“開道”,消費“進軍”。近年來,榆林市多措並舉積極推動民歌融入旅游空間,印發《陝北民歌推廣行動實施方案》,持續推動陝北民歌藝術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今夏,榆林以“民歌+”為抓手,開展2025“清爽榆林”文旅消費季活動,通過151項特色活動打造多業態融合的文旅消費盛宴。
作為陝北民歌的重要承載地,榆林沒有讓信天游停留在史料典籍裡。本次民歌大會突破傳統的“舞台表演”模式,將“民歌+”效應延伸至榆林的街區和景區之間:市民群眾聽著《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榆林老街漫步,熱騰騰的羊肉面挑逗著人們的味蕾,一場煙火氣與文化味交融的盛宴,在駝城夜色裡暈開“色香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