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節社團課:“考古”!
9月初,陝西省漢中市西高新初級中學(以下簡稱“漢中西高新中學”)的七年級新生們迎來了第一節社團課。
課堂上沒有公式和考卷,擺在學生們眼前的是鏟子、毛刷等工具﹔課堂也並不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而是在一個面積約25平方米的“探方”裡。

漢中西高新中學“考古課堂”教學現場。受訪者供圖
代課老師任飛航舉起一把鏟子,有學生一眼認出,“這是洛陽鏟,我在盜墓小說和電影裡見過。”學生們呼啦一下圍了上去。
“今天咱們來‘考古’,就用這把鏟子順著土層的紋理挖,看看有什麼驚喜在等我們!”任飛航說。
如何讓學生們沉浸式感受中華文化之燦爛?如何培養學生們的探索精神?怎樣增強學生們的動手能力?漢中西高新中學探索出自己的路徑。
2022年,該校設立了“考古課堂”,每周以社團課的形式為學生們授課。2024年,該校落成了“博古藏今考古研究院”,並分設了考古知識普及、考古工具實用與實踐、走進陝西考古遺址、考古遺址實踐參觀等一系列特色課程。3年來,學生們在這樣的課程中打開了文化與歷史的“窗戶”。

漢中西高新中學1:1模擬“考古探方”。受訪者供圖
“青銅器”怎麼挖掘?“唐三彩”碎片如何登記、測量?九年級B2班的學生周家豪,在“考古課堂”中打開了新視野,“每當我看見自己在‘探方’裡挖掘出的‘文物’,腦海中就浮現出繁榮的長安城,透過各種‘文物’碎片,仿佛能看見身著白袍的西域商人,在車水馬龍的東西市買賣……我真切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把“考古”融入學生課堂的做法並不鮮見,漢中西高新中學校長張洪琪介紹,學校的亮點在於建立了1:1的模擬“考古探方”,設置地層學和類型學實踐基地以及考古工具使用區。同時,學校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合作,制定了科學有效的考古課程方案。
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融合,學校打造了包含歷史文化、考古、非遺課堂等在內的“古色文化”育人矩陣。除了“考古課堂”,該校還聯合漢中市博物館開展“寶山遺址考古研學”“漢博大課堂”等活動,讓學生通過拓印、漆扇制作等非遺體驗深化歷史認知。

漢中西高新中學“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我們的目標是構建一套可落地、能延續的考古實踐教育體系,讓學生在實踐中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從‘割裂記憶’到‘綜合應用’,為學生營造全面、多元、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張洪琪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