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窯洞裡養出“金蠶寶”

“34元一斤!今年蠶繭品質好,價錢更高!” 夏日炎炎,延安市延川縣的蠶繭收購點人頭攢動,江蘇收購商肖干亮出今年收購的行情,引得蠶農們喜笑顏開。
養殖戶正在“窯洞蠶房”裡忙碌著。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我們這裡桑葉品質很好,粗蛋白、脂肪、可溶性總糖含量都優於南方地區,窯洞裡的溫度也正適合養大蠶。”延川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干部對記者說。
延川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桑蠶產業。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黃土高原何以養出“金蠶繭”?產業基礎是保障,政策扶持添動力,創新升級是關鍵。
2018年至2021年,延川縣在關庄鎮楊家坪村試點開展栽桑養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022年,養蠶產業全面鋪開,延川縣委、縣政府專門印發《支持弱產業村發展蠶桑產業的實施方案》,出台了苗木栽植、蠶房建設等優惠扶持政策,讓當地農民在自家窯洞裡就能養出發家致富的“金蠶寶”。
馮莉萍(左)正在向技術專家學習養殖技術。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在延川縣關庄鎮王家溝村的蠶桑基地,村黨支部書記馮莉萍的“技術講堂”又開課了。
“記住三個關鍵:消毒要狠、喂食要准、觀察要勤……”邊示范邊講解,這位女支書把晦澀的技術要領拆解細化,變成了村民聽得懂的“大白話”。
2024年9月,王家溝村的黃土窯洞裡,第一批蠶種正式“安家落戶”。
“剛開始村民顧慮很多,擔心養不好、收益不好,又怕賣不出去,我就自己先學著養了兩張,結果賣了6700多塊錢。”馮莉萍回憶道,大家看到收益不錯,都陸續加入進來,今年又有6戶村民開始學著養蠶了。
延川縣關庄鎮王家溝村今年結的第一批蠶繭。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養蠶是個精細活,不但要保障桑葉供給,還對蠶房裡的溫度、濕度有著嚴格的要求。
“連蠶寶寶的飯量都要精確到克!”村民白瑞冬笑著告訴記者,雖然去年就開始養蠶,但說起這門手藝,他坦言今年還是有點手忙腳亂,需要縣裡的技術員幫他“穩一穩”。
7月下旬,正是今年第二批蠶的養殖關鍵期,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副主任劉艷芬連著幾天都鑽在桑園和蠶房裡,向蠶農講解桑樹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綠色防控等科學管護方法。
“採摘的時候,記得從上往下採,小蠶期採上面的桑葉,到大蠶期就繼續往下採。採摘時間記得選在上午或晚上。”劉艷芬反復叮囑道。
養殖戶正在桑園裡採摘桑葉。人民網記者 李志強攝
收購點裡,忙碌一直延續到深夜,肖干一邊仔細檢查蠶繭品質,一邊招呼同伴加快稱重打包的速度,村民們或揣著沉甸甸的鈔票,或查看著手機錢包裡的賬戶余額,個個露出滿足的笑容。
“今年我養了5張蠶,蠶繭收了605斤,賣了2萬多塊錢,明天去給婆姨買幾身新衣裳,再去挑個大電視!”農戶張衛生早就計劃好了這筆收入的用途。
從江蘇來的收購商正在收購蠶繭。延川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延川縣共有桑園面積1.6萬畝,配套建起村集體蠶房18座,配置蠶架1350套、養蠶設備256台,為6個村桑園配套了滴灌設施。2025年計劃養蠶1000張,預計產繭60噸,收入可達500萬元以上。(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