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症狀似感冒 可反復發燒

小心!這種病毒容易傳染給孩子(健康驛站)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04月11日09: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嬰兒被親友輪番親吻高燒近40攝氏度”“奶奶嚼碎花生喂2歲孩子致其患‘親吻病’”……近年來,幼兒因被親吻導致生病的報道頻頻刺痛公眾的神經。這些由於親吻而導致的疾病又叫“親吻病”,其罪魁禍首正是EB病毒。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感染后可能造成哪些健康損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對此作出解讀。

感染率高,隱匿性強

“EB病毒是一種疱疹病毒,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過唾液傳播。”李侗曾介紹,90%的人可能在成年之前就已經感染這種病毒。由於大部分人在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或有輕微感冒症狀,因此,很多人並不知道自身已經感染了EB病毒。

“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EB病毒容易通過親吻、喂食等交換唾液的行為傳播。”李侗曾介紹,此外,家庭內共用餐具、水杯等密切接觸行為也是EB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例如,家長用自己的筷子給孩子夾菜、共用杯子喝水等習慣,可能導致EB病毒在家庭成員間反復傳播。”

“與其他疱疹病毒相似,人體一旦感染EB病毒,將終身攜帶。”李侗曾介紹,疱疹病毒具有“感染—痊愈—潛伏—復發”的特點。例如,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后,大部分人兩周內就能痊愈,但病毒會長期潛伏在人體內,待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激活,引發帶狀疱疹。同樣地,EB病毒、單純疱疹病毒感染后也會在人體內長期潛伏,當人體因疲勞、疾病或年齡增長等導致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可能被再次激活,此時感染者即使症狀輕微,也仍具有傳染性,導致防控難度增大。目前,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已有疫苗,但EB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尚未有疫苗問世,感染率依然很高。

網上有傳言說“感染EB病毒后會導致免疫力永久下降”,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EB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如果它真的導致人體免疫力嚴重受損,人群中應已出現大量免疫缺陷病例。但長期觀察顯示,這種病毒雖感染率高且長期潛伏在人體內,卻並未引發群體免疫力滑坡現象。”李侗曾表示,EB病毒本身不直接削弱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但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的EB病毒更易被激活,導致復發。因此,建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機體免疫功能穩定,有利於降低EB病毒再活動風險。

症狀多樣,因人而異

發熱、咽痛、乏力、頭痛……由於EB病毒感染的症狀與感冒、流感等相似,很多人容易將其混淆。李侗曾指出,大部分人會在兒童時期感染EB病毒,症狀與感冒類似,並且很快就能自愈﹔少數患者感染后可出現典型的臨床表現,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接吻病”,其症狀與普通感冒有所不同。

李侗曾介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狀包括:反復持續發熱、咽痛、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眼瞼水腫等。其中,咽痛的患者扁桃體紅腫,上面常有黃白色的膿胎,容易被誤診為化膿性扁桃體炎﹔頸部淋巴結腫大會讓患者感到脖子脹痛,醫生或家人往往可以摸到患者腫大的淋巴結。此外,通過B超檢查可發現患者肝脾腫大,肝功能檢查會提示轉氨酶升高,血常規檢查會顯示患者白細胞升高、淋巴細胞升高。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屬於自限性疾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一般對症治療1—3周就能痊愈。”李侗曾指出,不同人群感染后的病程存在顯著差異:幼兒和小學生得了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如果經過及時治療,一般一周左右就能康復﹔但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初次感染EB病毒后,發生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概率會更高,症狀會更重,可能需要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康復﹔隻有極少數人會因為EB病毒感染而導致嚴重的病症,例如,對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兒童來說,EB病毒可能成為致死性感染。

李侗曾提醒,如果感染EB病毒后發熱時間持續非常長,例如超過一個月,需要考慮是否合並其他感染或是否發展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是一種復雜且危險的疾病。當EB病毒在人體內持續活躍超過3個月,可能引發多器官損傷或功能衰竭,存在向重症甚至危重症發展的風險。若出現發熱、肝脾腫大等症狀遷延不愈的情況,務必及時就醫排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EB病毒還可能引發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並發症,需要高度警惕。”李侗曾介紹,腦炎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嗜睡及意識障礙,嚴重者甚至會陷入昏迷﹔心肌炎則表現為心慌、胸悶、胸痛、喘憋、呼吸困難,且症狀在活動后顯著加劇。這類並發症雖總體發生率較低,但起病凶險,若患者出現上述症狀,需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研究發現,EB病毒還與多種腫瘤性疾病相關。“EB病毒感染是引發鼻咽癌、淋巴瘤及胃腸道腫瘤等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侗曾介紹,其易感人群存在一定規律:鼻咽癌在福建等特定地區發病率較高,呈現地域聚集性﹔淋巴瘤更易發生於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胃腸道腫瘤則可能與遺傳基因相關,有家族史者風險相對增高。

適度警惕,科學防護

面對EB病毒,公眾認知常呈現兩極分化:有的因其常見而輕視防護,有的因其與腫瘤關聯而過度恐慌。李侗曾指出,這兩種態度都不可取。一方面,該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家庭聚集性感染並不罕見,普通人群仍需保持適度警惕﹔另一方面,EB病毒確實存在致癌潛能,但其與鼻咽癌、淋巴瘤的強關聯僅限於特定高危人群,如遺傳易感者及免疫缺陷患者,普通人群沒必要恐慌。

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預防應重點從哪裡著手?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家庭、學校等場所是防控的重點,需要重點把好‘入口關’。”李侗曾建議,要為孩子准備專用餐具,杜絕口對口喂食習慣,同時減少親吻,這樣能降低EB病毒、幽門螺杆菌等傳播風險。與此同時,建議在學校、家庭逐步推廣分餐制,特別要避免與已知EB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水杯等物品。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了EB病毒,特別是患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時,應避免共用水杯、餐具等唾液接觸載體﹔患者餐具需煮沸消毒15分鐘以上,桌面、門把手等環境物體表面可採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劑擦拭。同樣地,如果學校出現EB病毒感染,應隔離感染的學生,做好教室、宿舍等公共場所的通風換氣及消毒工作。

“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預防EB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李侗曾表示,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鍛煉、均衡的營養和愉快的心情都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免疫狀態,從而降低EB病毒感染的風險。此外,接種疫苗也是提高抵抗疾病能力的重要手段,老年人可以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等,降低疊加感染風險。

如果明確感染了EB病毒,該怎麼治療?

“EB病毒感染多為自限性過程,目前沒有特異性的抗病毒藥物。”李侗曾介紹,普通患者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以對症和支持治療為主,注意休息﹔對首次感染EB病毒的青少年、免疫缺陷人群等群體,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抑制病毒的復制以縮短病程﹔如果症狀持續不減或出現新的症狀,應立即就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感染EB病毒后3—4周內,患者脾腫大顯著,此時需嚴格限制運動強度,尤其要避免足球、籃球等肢體碰撞運動,自我觸診腹部時也需謹慎,以防外力沖擊引發脾破裂。待3—4周后脾臟回縮至正常大小,可逐步開展八段錦等舒緩運動,增強免疫力。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11日 第 09 版)

(責編:白鴿、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