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陝西縣域經濟蝶變躍升

2025年01月17日10:11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陝西縣域經濟蝶變躍升

  藍田縣普化鎮楸樹廟村農業產業園(1月15日攝)。 許奧博攝

  陝西加速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支撐全省經濟持續回升向好。2024年,陝西縣域經濟“領跑”全省經濟發展,縣域經濟改革做法被評為我國年度地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近日,記者採訪省直有關部門,深入關中、陝北、陝南部分縣區,探尋縣域經濟躍升的秘訣。

  歲末年初,各地經濟運行情況備受關注。

  梳理2024年陝西“成績單”,縣域經濟全年保持“領跑”之勢:

  83個縣(市、區)一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高於全省1.2個百分點﹔上半年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8%,高於全省1.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0%,高於全省1.4個百分點……

  在復雜嚴峻的發展形勢之下,陝西縣域經濟何以實現“領跑”全省經濟發展?

  創新政策保障機制

  一場改革正在陝西的縣域深入展開。

  “無論是從政策保障方面說,還是從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設置上來講,改革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2024年12月30日,西安市鄠邑區發展改革委主任霍向輝說。

  原本,鄠邑區站在這場改革的“門外”。

  鄠邑區原稱戶縣,201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區。

  2022年,陝西省發展改革委立足發展實際,將西安市高陵區和鄠邑區、寶雞市鳳翔區等7個已撤縣設區的區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大盤。

  “這些地區未納入城市主城區規劃,它們的發展基礎、產業特點、城鎮化進程等與縣沒有區別。將它們納入縣域總盤子,既有利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利於做大做強縣域經濟。”陝西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徐田江說。

  鄠邑區的發展提速了。2023年,鄠邑區GDP由2021年的266億元增長至406億元,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十,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中名列前茅。

  發展縣域經濟,事關陝西全局。

  從全國來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証明,省域經濟、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縣域經濟之間的差距。

  從陝西實際看,80%的國土面積、55%的常住人口、近一半的經濟總量在縣域,諸多基礎性、發展性、戰略性資源都集聚在縣域。

  陝西把發展縣域經濟擺在突出位置,思變謀變、改革創新、靶向推動。

  ——36個省級部門集中發力,實施“一縣一策”,每縣梳理10項發展任務,省級印發“政策工具箱”予以配套支持﹔

  ——精准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接續政策措施“雙10條”,統籌更多政策、資金、力量向縣域下沉﹔

  ——推動錯位發展,83個縣(市、區)劃分為3個類型:45個產業功能縣突出產業支撐,26個農產品主產縣突出保障糧食安全和做優特色農產品,12個生態功能縣主要發展生態經濟和旅游休閑產業﹔

  ——省委、省政府逐年召開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按季組織縣(市、區)委書記交流會,賽場比武、晾晒成績﹔

  ……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一整套高效管用的保障機制。”徐田江說,“陝西創新政策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指揮棒’的作用。”

  “十四五”以來,陝西縣域經濟地位不斷凸顯、規模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升,進入總量整體跨越和質量系統躍升並重的關鍵時期。

  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83個縣(市、區)實現生產總值12040.85億元,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48.6%,佔比較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全省77%的縣生產總值增速高於全省。關中、陝北、陝南縣域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6.2%、6.3%、5.3%,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特色化路徑愈加明晰

  觀察近年來陝西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化、特色化特點愈加鮮明:

  府谷縣全力發展鎂合金產業,連續11年成為全國、全球最大的金屬鎂生產基地﹔

  洛川縣蘋果年產量突破110萬噸,洛川蘋果品牌價值高達883.26億元,“金扁擔”挑起了群眾致富夢﹔

  富平縣擦亮奶山羊和柿子兩大招牌,羊奶粉銷量佔國產羊奶粉市場份額的80%以上,柿子全產業鏈產值超過80億元﹔

  涇陽縣抓住西安都市圈發展機遇,成立首個縣級秦創原平台,引進“小巨人”企業,力爭實現“西安制造,涇陽配套”﹔

  石泉縣“預制菜”版圖持續擴大,累計投入30多億元支持產業發展,入選全國預制菜產業百強基地﹔

  留壩縣“中國最美鄉村公路”實力“圈粉”,串起秦嶺最美民宿、秦嶺最美小鎮、營盤特色足球小鎮等,全縣旅游收入超過30億元﹔

  ……

  從陝北到關中再到陝南,各個縣都在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標簽”,推進縣域經濟向上躍升。

  “在劃分產業功能縣、農產品主產縣、生態功能縣的基礎上,每個縣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明確了1個至2個主導產業作為主攻方向,進行差異化發展,省級層面建立縣域首位產業項目庫,支持、推進項目建設。”陝西省發展改革委縣域處相關負責人說。

  陝西創新舉措,下大力氣,抓縣域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和特色產業發展。

  省、市、縣三級聯動,因地制宜、統籌施策,引導、支持產業功能縣下功夫推動資源依賴向科技賦能轉變,推動企業向專業園區集中、產業向集群化發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農產品主產縣堅持農業優先發展,推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開發,以龍頭企業帶動三產融合發展﹔生態功能縣積極發展生態產品和生態產業,採用“平台+景區+農戶”模式,加快綠色循環發展。

  全省83個縣(市、區)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單則易折,眾則難摧。陝西省發展改革委等省級部門牽頭為縣域產業“把脈問診”,支持各縣加快同全省重點產業鏈“匹配”,以“突破存量”和“激發增量”並舉融入產業鏈群“百億提升、千億跨越、萬億壯大”梯次發展格局,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數據驗証成效。2024年前三季度,陝西縣域主導產業實現產值1088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653億元。其中,45個產業功能縣增勢強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佔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的79.6%。

  平台載體能級提升

  產業發展,少不了平台載體支撐。特別是在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力要素有限的情況下,大平台、大載體是解決“人往哪裡去”“力往哪裡聚”“路往哪裡走”“錢從哪裡來”等問題的主渠道。

  蔡家坡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蔡家坡經開區”)的發展,折射出陝西縣域產業發展平台、載體提檔升級。

  2024年12月末,走進這個位於岐山縣南部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廠房林立、生產車間一派繁忙。這裡集聚著陝汽集團商用車有限公司、法士特、陝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等700余戶工業企業,其中“五上”企業16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8戶。

  “開發區內已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產業聚集效應明顯。”蔡家坡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標介紹,這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商用車車橋生產基地,西北地區重要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最大的專用車研發生產基地。

  2024年前三季度,蔡家坡經開區完成規上工業產值約186.59億元,同比增長5.1%,佔岐山縣規上工業產值的九成以上,在省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名列前茅。

  發展的秘訣何在?

  蔡家坡經開區抓住了一個時機。

  “十四五”以來,陝西以園區提質為突破,推動縣域工業發展。制定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推動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對開發區進行分級分類管理﹔推動產業園區功能集成,完善產業園區配套、降低營商成本、強化資源集約利用﹔推進產業退城入園和主導產業入園發展﹔增強產業園區對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功能、對產業全鏈條發展的配套功能、對項目全過程建設的支撐功能,增加園區內企業在上下游供應鏈、需求側訂單、政策扶持上的獲益,引導、支持企業組團發展、鏈群式發展……陝西省發展改革委聯同各級各相關部門,引導、支持縣域內的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培育產業集群。

  “落實省上‘一園區一策’的要求,蔡家坡經開區堅持以‘做強汽車產業、做靚一城兩區’戰略為引領,實施企業主體培育、創新發展提質、開放協同促進、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服務優化五大工程,構建以汽車為引領、以智能制造裝備和新材料為新增長點的‘1+2’產業體系。”張標說。

  提檔升級,不隻在蔡家坡經開區。

  截至目前,陝西已建成縣域工業集中區86個,基本實現“一縣一園區”。全省縣域內累計創建省級高新區23個、省級經開區26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74個、特色專業園區4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57個、農產品加工園區23個。

  縣域活,則全盤活。眼下,“十四五”收官之年已經開啟,陝西正進一步完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邁上新台階。(楊曉梅)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