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

——二〇二四年中國經濟觀察③

本報記者 谷業凱
2024年12月11日09: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主體在地下700米深處建成,一系列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商業航天從此形成全產業鏈閉環﹔甘肅慶陽數據中心集群,逾萬架標准機架高效運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海量數據化身數字生產力……神州大地,處處可見中國經濟向新求質、換擋升級的矯健“身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12月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系統部署,加快推進。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謀新策、出實招,切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加快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新動能新優勢壯大,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科技創新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面積不到3平方公裡的安徽合肥科學島上,穩態強磁場、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種電源、低溫制冷、創新藥物等一大批應用產品。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今年以來,我國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緣“新”而變,傳統產業活力煥發。

鄭州中鐵裝備盾構機總裝車間的顯示屏上,實時跳動著設備運行狀態等各項數據。這些設備內置的工業軟件,是調控整個車間智能化生產的“中樞神經”。“我們研發的工業軟件助力企業實現生產效率提升、產品交付周期縮短、綜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軟總經理魏代森說。

盾構機由“制造”向“智造”轉變,是新技術帶來的“質變”。目前,我國已建成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

由“新”而進,新興產業聚能起勢。

極氪第40萬台量產車日前在浙江下線。精准識別到達裝卸區的自動導引小車,雙手搬起貨箱穩穩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產線上,人形機器人具備多模態感知和自主決策能力,已能夠完成搬運、分揀和質檢等任務。據統計,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裝機量佔全球比重超過5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來,我國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壯大。前10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3%。其中,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34.5%,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2%,研發設計服務業投資增長11%。

從“新”出發,未來產業潛力無限。

“我們通過超算算力和176個超導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為各類用戶提供便捷的量子計算服務。”中電信量子集團董事長呂品介紹。日前,中電信量子集團發布國內單台比特數最多的超導量子計算機,並在氣象模擬等領域拓展場景應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組建5個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遼寧結合地方實際,布局無人駕駛船舶、人形機器人……各地立足優勢,沿新技術發展方向落子布局,一個個前景廣闊的未來產業正拔節生長。

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表示:“我們要發揮科技創新的根本支撐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各地區各部門著眼長遠,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力度,努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科學》雜志上的論文轉化為業界領先的產品,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體會。前不久,第一款採用超材料天線技術的平板電腦正式發布,超材料天線研發由聯想集團全球創新中心與李越團隊聯合完成。

“通過產學研合作,我們將寫在論文裡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論應用在平板電腦天線設計上。”李越說,這次“牽手”既實現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發明專利、學術論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蘊含的巨大價值,隻有落到產業上,才能從創造力變為生產力。

截至10月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66萬件,其中專利權人為企業的佔比超過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增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佔比提升至70.9%﹔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同比增長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共計134.9萬件存量專利完成了全面盤點,一批具有產業化前景的發明專利進入可轉化資源庫。”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介紹。

技術市場蓬勃發展——

“‘科技紅娘’幫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感嘆。在寧波市海曙區科技大市場撮合下,一家科研機構幫助斯普智能設計出變頻控制技術方案,使泳池設備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強了產品市場競爭力。

企業口中的“科技紅娘”,就是技術經紀人,他們在成果挖掘、轉移轉化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寧波,技術經紀人總數已超1700人,僅今年就推動舉辦線上線下科技合作活動上百場,發布科技成果超千項。

左手接課題,右手拿訂單,技術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是我國技術市場蓬勃發展的體現。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4.49萬億元,同比增長17.8%。“按比例賦權”“先確權后轉化”“先使用后付費”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讓創新成果加快走向應用。

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3月,華中科技大學與百度啟動全國首個面向本科生的“飛槳班”。該班實行高校、企業“雙導師制”,華中科技大學選聘教師作為學業導師,來自百度的工程師擔任產業導師。雙方融合教學場景和產業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首台樣機完成總裝下線,2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參與研制﹔“東數西算”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干網商用,300多家產學研用單位合力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發展……龍頭企業、高校成立聯合研發機構,產業鏈上下游結成“創新聯合體”,產學研合作不斷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引領新技術轉化為新產業,是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說。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今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創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亞崖州灣,“南繁硅谷”加快建設。30余個省部級及以上科創平台、10個院士創新團隊、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機構,引導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完善現代種業全產業鏈。

體制機制持續優化。西安交通大學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試平台上,科研人員正在對多種儲能與能量轉換材料進行試驗,這裡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領域企業。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陝西探索實施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推動越來越多的存量成果、靜態資源加快轉化。

人才活力不斷迸發。重慶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集聚行動,布局建設首批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30個,開展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及職稱認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師及后備人才1萬名以上,全市工程師總數已近40萬人。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改革多點突破,帶動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

山西積極布局氫能產業發展﹔黑龍江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四川面向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領域布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優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持續向“新”發力。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組織機制,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1日 02 版)

(責編:賈凱璐、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