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釉點彩馱騾
一抹藍色 亮麗千年
藍釉點彩馱騾。
11月6日,西安博物院講解員向游客介紹藍釉點彩馱騾。
三彩騰空馬。
藍釉點彩馱騾
名稱:藍釉點彩馱騾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戶籍登記時間:1966年
出生時間:唐代
出土地:西安市蓮湖區
年齡:1300歲左右
現住址:西安博物院
“我們面前的藍釉點彩馱騾是唐三彩中少見的精品。”11月6日,在西安博物院第二展廳,講解員張萌向游客講解。
博物院特意給這件藍釉點彩馱騾設立了一個獨立展櫃,讓它在眾多文物中脫穎而出,吸引參觀者的目光。
為什麼這件文物如此出眾?
壹 唐三彩上的獨特釉料
1966年,在西安市蓮湖區西安制藥廠的建筑工地,考古人員對勘探出的一座唐墓進行發掘清理。沒想到在這個連墓主人身份都無從考証的墓穴中,竟出土了兩件國家一級文物——三彩騰空馬和藍釉點彩馱騾。
如今,三彩騰空馬已被復制成大型雕塑聳立在西安博物院西門,作為西安博物院的“明星”,為西安市民和往來游客所熟知。它矯健的身姿、飛揚的姿態,仿佛要將人們帶回大唐盛世。
和三彩騰空馬同時出土的藍釉點彩馱騾也因精湛的工藝和稀有的藍釉,備受研究者和工藝美術界珍視。
唐三彩中,馬、駝造型很常見,驢、騾造型極少。主要是因為在古代,驢和騾更多地被視為平民化的馱畜。藍釉點彩馱騾,是罕見的唐三彩精品。在西安出土的藍釉三彩中,除了少見的騾類唐三彩,還有驢類唐三彩。出土於西安的藍釉三彩驢,目前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藍釉點彩馱騾的出土,為考古人員研究唐代社會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這件文物上的藍色釉料極其珍貴。唐三彩所用的藍色釉料,是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不易著色。採用這種釉料制作器物,在當時的制作條件下,需要極高的水平。
藍釉點彩馱騾與三彩騰空馬在燒制中都採用了珍貴的藍色釉料,還運用了中國傳統陶瓷的“點彩”技術。兩者的結合,使得這兩件文物在唐三彩中別具一格。
藍釉點彩馱騾通高26.5厘米,長33厘米。馱騾作低頭負重前行狀,被置於一長方形踏板之上,小巧直豎的短耳仿佛在時刻警惕著周圍的動靜。
騾體施藍釉,發出幽幽的光芒,藍色釉面猶如深邃的天空,純淨而神秘。騾表面的褐色斑紋像歲月留下的痕跡,又像大自然賦予的獨特裝飾,與藍釉相互交織。
騾背上的鞍子精致逼真,以黃、白、藍三色裝飾,色彩絢麗,搭配和諧。騾健壯的腿部,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它在長途跋涉中的力量與堅韌。
“藍釉點彩馱騾的出土,為研究唐代社會生活、藝術風格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也讓人們對唐代的輝煌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張萌說。
貳 來自西域的神秘金屬
考古人員在西安西郊發掘的唐墓多數是中小型平民墓,墓主人多是唐代的中下層社會成員,如在棗園地區清理的27座唐墓、在三民村清理的7座唐代小型墓葬。
考古專家推測,藍釉點彩馱騾和三彩騰空馬的墓主人,雖社會地位不高,但可能較為富裕,能夠負擔得起昂貴的藍釉陶。墓主人或許是權貴,或許是與李唐王朝有密切聯系的地方勢力,或許是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商人。盡管這些目前無法確定,但藍釉點彩馱騾足以証明那個時代的文化交流和貿易繁榮。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躍的時期。唐三彩的鈷藍釉料,有獨特的色澤和裝飾效果,深受唐代人的喜愛。唐三彩的胎體需高溫燒制,釉面需二次低溫燒制。鈷藍釉料的使用,展現了唐代工匠對外來材料的採納和創新,體現了唐代文化的包容。
研究發現,唐三彩藍色釉料中有一種神秘的貴重金屬——鈷。鈷的巧妙運用,使得藍色釉料更加絢麗明亮。鈷在當時稀缺且重金難買,唐代因此有了“三彩貴藍”之說。
鈷礦物的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埃及人曾使用鈷藍作為陶瓷制品的著色劑。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曾利用鈷化合物制造出美麗的深藍色玻璃。波斯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這種貴重的金屬礦物帶到了中原。之后,唐朝開始在陶瓷生產中應用鈷化合物作為著色劑。
陝西出土的三彩器中,大部分先用其他顏色鋪底,然后再用藍釉進行局部點彩。藍釉點彩馱騾的整個騾身直接用藍釉大面積鋪底,再用紅色和綠色的釉點彩,這種做法在當時可謂奢華。
“全身大面積施藍釉的用釉方式,不僅表現了這件器物主人的富裕,也體現了唐代工匠對藍釉的獨特理解和精湛運用。”張萌介紹,工匠在藍釉的基礎上用氧化鐵、氧化銅等顏料進行點彩,再加入鈷化合物,讓褐色的斑紋與藍釉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裝飾效果,增加了文物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騾子的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點彩技術是中國傳統陶瓷制作中的一種獨特工藝。在藍釉點彩馱騾上,工匠將這一技術運用得恰到好處。藍色釉料的使用,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密切交流。
波斯商人將鈷礦物帶到中原,不僅帶來了新的顏料,也帶來了新的工藝和藝術風格,促進了唐代陶瓷藝術的發展。藍釉點彩馱騾如同歷史的使者,向人們訴說著唐代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
三 馱騾形象的生動定格
騾子是唐代重要的馱畜,力氣大、耐力好、性情溫順。古人認為,馬雖然跑得快,但價格昂貴,承重力比不上騾子。所以,上至國家行軍打仗,下至平民百姓日常勞作,常常依靠驢、騾馱運貨物。
作為重要的運輸工具,馱騾在唐代廣泛應用於商業貿易、軍事運輸等領域。在絲綢之路的長途貿易活動中,馱騾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具有很強的耐力和負重能力,能夠背負大量貨物,如絲綢、茶葉、瓷器等中國的特色商品。在返程時,馱騾又會運回西域的香料、珠寶、藥材等珍貴物品。在漫漫絲綢之路上,它們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物資的流通。
絲綢之路上的商旅,要面臨高山、沙漠等諸多惡劣的自然環境。馱騾能耐受長時間的沙塵和高溫,也能穩健地在山路上行走。正是因為有了馱騾可靠的運輸,東西方之間的商品交換才能大規模地進行。
大量貨物的流通帶動了一系列相關產業的興起,像敦煌、撒馬爾罕等城市,因貿易繁榮而成了當時重要的商業中心。可以說,馱騾運輸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而經濟繁榮也為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質基礎。
藍釉點彩馱騾所展現的騾子背負行囊的形象,正是馱騾負重前行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唐代工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精准把握。唐代是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頻繁,藍釉點彩馱騾的出現,正是這種文化交流的有力見証。
“藍釉點彩馱騾不僅是一件藝術品,還是唐代社會風貌的生動寫照,反映了唐代的經濟活動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當時社會對騾子這種馱畜的重視。唐代工匠將馱騾的形象藝術化定格在昂貴的三彩作品中,反映了運輸行業在當時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張萌介紹,通過分析和研究這件文物,人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唐代陶瓷制作技術的創新和發展。藍釉點彩馱騾在研究唐代陶瓷的釉料配方以及裝飾技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如今,藍釉點彩馱騾靜靜地陳列在西安博物院的展櫃中,接受著人們的觀賞和贊嘆,向人們講述著唐代的輝煌與榮耀、絲路的繁榮與交流。來參觀的游客,能在它的身上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張琪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