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紅色南泥灣 陝北好江南

周恆宇
2024年11月18日09:10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紅色南泥灣 陝北好江南

南泥灣千畝稻田(資料照片)。周恆宇攝

南泥灣千畝稻田(資料照片)。周恆宇攝

初冬時節,一輛輛大巴車穿過延安南泥灣的稻香門,來到黨徽廣場。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手持相機,背著行囊,帶著對南泥灣的好奇與向往,踏上這片紅色熱土。

“在我的印象中,陝北是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沒想到這裡會有一望無際的稻田和濕地。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我了解到革命先輩如何把荊棘遍野、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到處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讓我深受鼓舞。”11月12日,來自重慶的游客馮宗華說。

在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戰士們穿過的草鞋、用過的犁和鐮刀躺在櫥窗裡,靜靜講述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於2021年7月對外開放試運行,分為兩層6個單元,集中展示了軍民大生產時期的風貌,還原了大生產運動及三五九旅邊開墾邊練兵的場景。”延安南泥灣革命舊址管理處副主任白烴介紹。

為了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針對黨政干部、專家學者、中小學生及普通游客等不同群體,精心准備了4套講解詞,確保大家更好地理解南泥灣精神。

紅色歷史底蘊與綠色生態保護交相輝映,造就了新時代南泥灣的美麗風景。

2019年底,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順利通過驗收,成為陝北地區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

今年10月,南泥灣景區正式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現有脊椎動物232種,其中鳥類132種。近年來,白鷺、蒼鷺等水鳥的數量顯著增加,我們還觀測到東方白鸛、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這裡覓食。”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項目管理部干事王彥龍說。

從黃土裸露到滿目蔥蘢,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舊貌換新顏。這離不開當地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當地大力實施水系連通、水源涵養、生態恢復等措施,對河道、濕地等水環境進行生態治理和有效保護,同步開展濕地科普宣教,守護濕地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環境。

如今的南泥灣,區域森林覆蓋率達87%、濕地保護率達85%、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30天。

近年來,南泥灣大力發展紅色產業、推進全域旅游,逐步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發展典型示范區。

以有80多年歷史的千畝稻田為例。過去,八路軍三五九旅來到南泥灣,治地打壩、修渠引水,精心耕耘,水稻種植面積曾一度達7000畝。后因多年撂荒,稻田面積萎縮至不到300畝。

2019年,延安南泥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北大荒集團合作,建設了千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引進優質水稻品種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打造標准化樣板田。

2024年,南泥灣水稻種植面積1000畝,預計畝產稻谷600公斤左右,年產稻谷50萬公斤。

“我們依托‘南泥灣’品牌,打造‘農文旅體’結合的開發區。農是現代農業,文是教育培訓,旅是紅色旅游,體是體育賽事。”王彥龍介紹,如今,南泥灣年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三五九旅旅部舊址、八路軍炮兵學校舊址、大生產紀念廣場、濕地公園等景點,讓游客在重溫歷史記憶、感受田園風光的同時,擁有豐富的旅游體驗。

令人向往的自然美景、感人至深的紅色記憶、與時俱進的文化創意……南泥灣這片紅色熱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周恆宇 宋妮)

(責編:賈凱璐、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