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非遺+”的N種打開方式
在旬邑秦繡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喬鳳娥正在介紹秦繡(資料照片)。琚鵬飛攝
“沒想到這個小縣城竟然有這麼多的非遺!”10月16日,來旬邑縣參觀學習的上海大學學生解美感嘆。
旬邑縣文化館館長第五亞東介紹,旬邑縣文化底蘊深厚,非遺資源豐富,列入縣級以上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有3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有旬邑彩貼剪紙、旬邑嗩吶等。
近年來,旬邑縣創新推出“非遺+文旅”“非遺+創業”“非遺+培訓”“非遺+研學”“非遺+農業”等多種模式,持續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非遺+文旅” 打造融合新模式
9月19日,在旬邑縣太村鎮富村孫會娥剪紙非遺工坊,旬邑彩貼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孫會娥正與幾名村民一起進行彩貼剪紙非遺表演。不一會兒,一張寓意美好的《幸福永久》窗花就呈現在游客眼前。
“今年,我在電視上了解到旬邑彩貼剪紙,親眼看到后更覺震撼。”來自寧夏大學的學生剡澤霖目不轉睛地盯著孫會娥靈巧的雙手,贊嘆著她精湛的剪紙技藝。
孫會娥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庫淑蘭的親傳弟子。為了展示國家級非遺——旬邑彩貼剪紙的獨特魅力,她將自家的3間房屋建成剪紙非遺工坊,陳列她的原創剪紙作品和臨摹庫淑蘭的作品。2023年,孫會娥剪紙非遺工坊入選陝西省第三批省級非遺工坊,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游客、剪紙愛好者前來參觀、學習。
“目前,我們高標准建設庫淑蘭彩貼剪紙展覽館等文旅項目,打造富村剪紙、呂家村嗩吶、西牛村石刻等特色文化村,豐富了旅游業態,實現了縣域效益增收。”旬邑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喬英說,今年上半年,旬邑縣接待游客152.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95億元。
“非遺+創業” 助力農民增收
“這件秦繡手工藝品是海外訂單產品,國外客戶提供了設計稿,我們按要求進行秦繡加工。”旬邑秦繡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喬鳳娥指著《鹿羊福壽圖》介紹,該客戶下了7幅產品的訂單,可使合作社增收3萬元。
為帶動家鄉群眾富起來,2015年,喬鳳娥返鄉創業,在湫坡頭鎮埝橋子村成立旬邑秦繡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作為非遺傳承人的她積極開展各類免費培訓,致力於將秦繡技藝傳授給更多的村民,尤其是那些渴望改善生活的婦女。
“我們村的村民大多有刺繡基礎,我相信隻要讓有意願的村民掌握秦繡技藝,大家就能靠秦繡增加收入。”喬鳳娥說,埝橋子村及周邊村已有300余名村民參加了秦繡技藝專業培訓。
為了讓村民真正受益,喬鳳娥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群眾增收,去年她的合作社淨收益14萬余元,帶動周邊5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增收2000余元。
此外,村民平日裡自行創作的秦繡手工藝品,合作社也積極代售,讓村民的一針一線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收入。
“近年來,我們依托縣級公共實訓基地、非遺傳習網絡,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等學習非遺技藝,積極探索‘指尖文化’向‘指尖經濟’轉化新路徑。”第五亞東說。
“非遺+培訓” 培養傳承人
“在旬邑,不論婚喪嫁娶還是慶典活動,都離不開嗩吶。”第五亞東告訴記者,旬邑嗩吶迄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以高亢嘹亮、氣勢磅礡的特點扎根旬邑民間,久傳不衰。
“我們利用節假日及周末開設嗩吶培訓班,課程既有理論教學,也有實踐指導。”旬邑縣非遺嗩吶傳承教育基地負責人呂海東說,因對家鄉和旬邑嗩吶的熱愛,西安音樂學院研究生畢業后,他回到家鄉創辦了旬邑縣非遺嗩吶傳承教育基地,致力於讓旬邑嗩吶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今年,旬邑縣非遺嗩吶傳承教育基地招收了60名新生,呂海東自豪地說,這不僅是對他付出的認可,還是旬邑嗩吶薪火相傳的寫照。據了解,基地成立以來,呂海東已培訓學員上千人。
“之前,都是在過紅白事的時候才能聽到嗩吶。直到呂老師用嗩吶吹《孤勇者》,一下就吸引了我。”學員王可凡說,經過系統學習后,他更喜歡旬邑嗩吶了。
“為了讓困難群眾有了解嗩吶、學習嗩吶的機會,我每年還堅持進行公益培訓,已累計培訓300余人。”呂海東說。
“這幾年,我們推行‘普及培訓+拜師學藝+學校教育+社會培育’的傳承培養發展模式,平均每年有3000余人次接受非遺技藝培訓。”第五亞東說,目前,全縣已培養發展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志願者1.1萬余人。(琚鵬飛 黃佳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