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廣播劇:題材豐富 精品迭出
6月19日至26日,陝西原創絲綢之路溯源廣播劇《鑿空使者》和鄉村振興主題廣播劇《最后一班崗》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記錄中國》欄目接檔播出。這兩部劇都是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
近年來,陝西廣播劇發展穩定向好,涌現出一批精品力作。2020年和2021年,陝西憑借《出征》和《延安之戀》連續兩年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2022年,吉陝滬聯合出品的3集鄉村振興劇《黑色沃土》榮獲“五個一工程”獎,實現時隔16年陝西廣播劇重獲全國最高獎的突破﹔2023年,豫陝合作的以南水北調為主題的3集廣播劇《一泓清水北上》榮獲“中國廣播電視大獎2021—2022年度廣播電視節目獎”。
2020年以來,陝西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廣播劇達121部670集。
“自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至今,已有2000多年。回顧這段歷史,被張騫感動的同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2021年,陝西編劇汪紅娟深思熟慮后,決定和團隊創作完成以張騫出使西域為主題的廣播劇。
前期資料收集、採風,對專家、學者等進行訪問,汪紅娟和團隊收集了大量關於張騫和絲綢之路的寶貴資料和創作依據,並於2021年底形成了名為《鑿空使者》的5集廣播劇初稿。
汪紅娟介紹:“3年來,我在故事內容、情節架構、劇本細節等方面數易其稿,達16版之多,2023年完成了5集廣播連續劇《鑿空使者》的劇本終稿。今年,作品終於呈現給了廣大聽眾。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絲綢之路這條文化交流之路、友誼之路更加繁榮昌盛。”
廣播劇《鑿空使者》以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事實為依據,生動再現2000多年前張騫穿沙漠、跨雪山、斗匈奴,歷經千難萬險鑿空西域的輝煌歷程,追溯絲綢之路形成的歷史源頭,展現中華民族堅忍不拔、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共同繁榮的偉大歷史進程。
廣播劇《最后一班崗》講述了西雁村黨支部書記劉根生,面對鄉村振興的時代熱潮,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崗的故事,展現了基層黨員風採。
主創人員嚴君海介紹:“很多鄉村題材廣播劇會聚焦偏遠山區。我們這次把故事背景選在西安周邊的城郊區域。近年來,城中村的建設給西安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
嚴君海和創作團隊於2020年深入鄉村調研採訪,搜集素材,尋找典型,歷時一年完成劇本第一稿的創作。作品榮獲陝西省2022年度重大精品項目后,根據省委宣傳部專家組評審意見,又重新修改。此外,在錄制前,導演、編劇、編審等選定省人藝、西安話劇院的一批藝術家擔綱主要角色。在錄制現場,演職人員在充分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礎上,進行了二次創作。該劇於2023年完成錄制。
嚴君海說:“廣播劇沒有畫面的支撐,聽眾需要從頭聽到尾,才能知道故事情節。如果時間過長,劇情不緊湊,聽眾很容易聽膩。最初,我們想把《最后一班崗》做成6集,后來修改到5集、最終精練到3集。希望聽眾朋友喜歡這部劇。”
今年以來,陝西先后有14部54集廣播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
其中,產業振興劇《金米村的美好時代》作為2023年陝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歷時兩年創作,真實講述了陝西省柞水縣金米村以發展壯大木耳產業為依托,打贏脫貧攻堅戰,信心滿滿奔赴鄉村振興的故事﹔紅色傳承劇《青春號角》歌頌了第一代人民廣播人的青春風採﹔文物保護劇《天青色的回響》,呈現了耀瓷考古泰斗、“三秦楷模”禚振西60年扎根黃土高原,帶領考古團隊發掘、研究、整理和傳承、發展耀州陶瓷工藝,讓耀州窯走向市場、走向世界,使沉睡地下1400多年的耀瓷重新綻放異彩的感人事跡。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播出的還有彰顯各時期各戰線奮斗者風採的相關廣播劇。其中有種棉能手張秋香事跡劇《西花廳的客人》、“最美奮斗者”——人民歌唱家贠恩鳳傳記劇《鳳鳴詠長安》、大熊貓人工繁育團隊群像劇《大熊貓的奶爸奶媽們》、三代人共譜絲路新篇實景劇《絲路情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青年弄潮劇《大廠青年》、可可托海水電站建設紀實劇《中國寒極水電站》、“2022年度中華慈孝人物”大愛感恩劇《長安盲商張喜平》,以及展現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先進工作者陳新寬成長軌跡的蘇陝合作劇《永不褪色的忠誠》和浙陝合作劇《換個身份去愛》。
此外,今年以來,《黃河壯歌》等9部36集陝西廣播劇上線“學習強國”學習平台電台。特別是文旅融合劇《香飄信天游》,躋身“學習強國”強國號榜單20部優秀作品“劇集榜”之列。《香飄信天游》將榆林地方特色飲食文化與傳統文化、非遺巧妙結合,運用陝北民歌等音樂效果來烘托氣氛,給聽眾帶來趣味性與知識性的同時,也給整部廣播劇增加了藝術性。
省廣播電視局電視劇管理處工作人員董巍介紹:“當前,陝西省原創廣播劇《文成公主》《秦嶺深處小慢慢》等正在后期精修、播前宣推。《鋼鐵駝隊》《為人民服務——寶塔山下的使命傳承》《詩人安在》等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也在加緊創作。”(師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