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保護微訪談
李新林:實現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戰略性礦產找礦突破共贏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規劃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李新林。受訪者供圖
以秦嶺造山帶為主的中央造山系,橫亙中國內陸腹地,是中國南、北板塊的主要拼接帶,經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具有復雜物質組成和結構構造。
近日,陝西省地質調查院規劃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李新林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他表示,秦嶺是獨具特色的、典型的復合大陸造山帶,是研究和認識我國地質演變歷史的重要窗口。保護好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助於地質科學家們更好地進行地質學研究,探索地球的歷史和未來的變化趨勢。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密切相關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文明史也就相當於是一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史。”李新林介紹,秦嶺成礦帶是我國重要成礦帶之一,成礦類型多樣,礦產資源豐富,區內已發現各類型礦產地近千處,為國民經濟建設發展貢獻了源源不斷的工業糧食。
李新林在調研中發現,“十四五”以來,隨著陝西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實施,新發現金、鎢、晶質石墨、螢石等大中型礦產地30余處,顯示秦嶺仍具有相當可觀的找礦潛力,秦嶺在成礦規律研究和礦產資源勘查中具有重要意義。
秦嶺地標。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供圖
“生態文明和資源安全都是國家戰略,二者都必不可少。”在李新林看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必須要堅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分類別、分層次地逐步解決。
“首先要按照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總要求,協調好礦產資源保護與開發、礦業權退出與新設、歷史遺留問題化解與新生問題防范、全域管控與重點區域治理等關系。”李新林表示,還要強化生態保護基礎科學研究,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等技術方法研究,不斷創新關鍵治理技術方法,提升綜合治理技術水平。
圍繞如何進一步加強秦嶺生態保護,李新林結合自身工作經歷提出了寶貴建議。他認為,應加強秦嶺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查明影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地質因素,為更好保護秦嶺生態提供基礎數據支撐。與此同時,統籌謀劃秦嶺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綜合考慮礦產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承載力,不斷優化礦業結構和布局,持續探索深部找礦有效技術方法,嚴格實施綠色勘查,創新礦石選冶技術方法,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舉措。”李新林還提出,建立地質遺跡“分類管理、重點保護、科學利用”的格局,保護秦嶺地區地質遺跡。“秦嶺國家公園范圍內的地質遺跡要科學劃定管控區、功能區,在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發掘地質遺跡科研價值、科普價值和生態價值﹔秦嶺其他地質遺跡要依據資源本身稟賦、結合地區分布特征,制定中長期規劃,並論証選擇適宜的保護利用的方式,如建設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地質文化村、研學科普基地等,實現保護利用雙贏目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