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家在秦嶺》系列報道——

“智慧秦嶺”邁向3.0時代

2023年10月30日13:36 |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小字號

一道嶺,哺育華夏文明﹔一道嶺,地分南方北方。

它是祖國的“中央水塔”,滋養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還因南水北調工程而成為供應華北地區群眾生活的“大水缸”。

它鐘天地靈秀,蘊藏陝西75%以上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型、7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8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

它便是秦嶺。近年來,為了守護好這中華祖脈,一張數字秦嶺保護網正在加速展開,“智慧控山”照進現實。

秋風一起,風雨筆走游龍,秦嶺為紙,紅、黃、綠暈染開來。有這樣一群人,守護著家門口的風景。

秦嶺秋色。 王健攝

西安市鄠邑區太平峪,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專職網格員王曉英猶如走在畫中,每天要走10公裡以上的巡山路,雷打不動。“我們就是秦嶺的‘眼睛’,嚴查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等‘五亂’問題,零距離保護秦嶺的一草一木。”她一臉自豪。

現在,王曉英的巡山路也發生了變化。她摸出手機向記者展示,“有了‘秦嶺衛士’手機APP,可以自動上傳巡山軌跡。向上級單位反映問題,以前全靠紙筆手寫,現在拍視頻、拍照片實時記錄發送。”王曉英說,“衛星遙感、攝像頭監測等發現的問題,也會傳到手機上,方便我們到實地現場查看。”

如果網格員是“神經末梢”,那麼西安市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就是“神經中樞”。在鄠邑區秦嶺保護智慧管控中心,以高清衛星遙感影像和高程模型為基礎打造的電子沙盤集合了地理信息、基礎數據、綜合監管及生態成效4大類、22項、3萬余條各類基礎數據,不僅可以為網格員的日常巡查及圖斑核查提供准確的坐標信息,還可以通過影像對比發現重點點位環境的整體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

現在,控山還有了“千裡眼”和“飛毛腿”。

在鄠邑,152路地面和高點監控覆蓋了80%以上的人員分布密集及活動頻繁的區域。3架無人機定時動態巡查,經過不同時期的圖像對比發現“五亂”隱患。“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控系統等手段,我們織起天、空、地立體監管網絡,大大增強了我們的管理治理能力。”鄠邑區秦嶺保護管理局副局長張建合說。

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工作人員使用無人機進行巡查。 郭琰攝

在西安市長安區灃峪國有生態林場場部,護林員趙崢嶸打開位於秦嶺分水嶺西側的光頭山的監控影像,皚皚白雪覆滿山頭。趙崢嶸說,“以前從我值守的保護站走到這裡,十幾裡山路需要帶足一天的干糧,大半天才能走一個來回。現在坐在電腦前,不僅可以實時觀察山上的情況,高點攝像機可以放大40多倍,遠處的山峁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林麝、紅腹錦雞、羚牛等珍稀野生動物頻頻現身,被紅外線熱感攝像頭捕捉下生動影像。“去年8月,我們捕捉到了一隻金錢豹的身影,距離上一次看到金錢豹已經過了50多年。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天天在變好。”灃峪國有生態林場場長解鵬說。

目前,圍繞“綜合監管+預警分析”定位,西安市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台實現了地理時空資源管理系統、網格化管理系統、綜合業務監管系統、指揮調度系統的“四應用”,以一個市級應用平台,統領六個區縣子平台、聯動N個行業單位的“1+6+N”管理運行模式運行。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監管平台。 趙敏孜攝

西安市秦嶺保護管理局科技處處長雷波說,“去年起,西安市對秦嶺綜合監管平台進行整體優化提升。整合高、低軌遙感衛星14顆,整合省市區縣應急、環保、水利、林業等各行業部門的監控攝像頭納網共享共用,無人機增配智能識別、火情預警、水情監測等功能,為‘空、天、地、人’多種監管方式賦能增效。”

——2019年,西安秦嶺區域各峪口有了“智能眼”,實現“人過留跡,車過留痕”。

——2021年,西安各區縣探索以物聯網、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監管平台建設。

——2023年,西安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台整合升級成為一個智慧化數字開放平台,讓各縣區及職能部門數據互通、數據共享。

兩年一次“變身”,西安市騰“智”駕“數”,不斷為守護秦嶺的綠水青山注入科技動能。“‘智慧控山’經歷了從可視化、靜態化向動態化、自動化的轉變。目前,我們正努力邁向‘智慧秦嶺’3.0時代,將智慧化數字平台建設成開放共享平台,實現多場景應用、多部門共享。未來基於各方海量數據,我們力爭實現多個秦嶺保護事項的智能化決策,為‘智慧秦嶺’的不斷升級打下堅實基礎。”西安市秦嶺保護管理局副局長薛亞洲說。

文字:原韜雄

視頻:黨童

策劃:馬盛楠 王麗

統籌:龔仕建

(責編:魏鑫、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