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西安易俗社 百年劇社揚正聲

趙茁軼
2023年10月16日09:06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西安易俗社 百年劇社揚正聲

  它被戲劇大師田漢稱為三大最古老劇社之一﹔

  它讓魯迅在西安講學期間五度前往。時值其成立12周年,魯迅臨行前贈予“古調獨彈”匾額﹔

  它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與時代、與歷史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在戰爭年代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它站在時代潮頭、勇於創新,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實現了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它是聞名於三秦大地的秦腔劇社——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百年不息,與中華民族一同守望。111年來,它在歲月流轉中與時代共振。

  ■ 移風易俗助教育

  推開西安易俗社的大門,院內陳設精妙別致,大氣典雅。“社樹”海棠樹默默守護著古朴的劇院,讓人仿佛回到曾經的歲月。

  1912年,李桐軒、孫仁玉等受辛亥革命感召的166位文人志士,在西安發起成立了一家秦腔劇社——易俗伶學社(后更名為易俗社)。劇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是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編、導、演於一體的新型秦腔藝術團體。自此,秦腔不再僅僅是一門有著悠遠歷史的藝術,更有了宣傳民主思想、教育民眾的作用,為新文化運動作出了貢獻。

  建社初期,易俗社面向社會招生,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陝西。當劇社變成了免費的學堂,許多貧苦人家的孩子紛紛前往易俗社,希望在這裡能夠真正學習到文化知識。百余年來,易俗社培養了數千名創作及演職人員,其中不乏劉毓中、孟遏雲、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眾多秦腔藝術大家,創作演出《三滴血》《軟玉屏》《雙錦衣》《翰墨緣》《西安事變》等優秀劇目。

  進入新世紀,易俗社依舊在培養文化人才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在西安易俗社工作了30多年,西安易俗社黨支部書記、社長惠敏莉親眼見証了西安易俗社的變化。讓秦腔走向年輕人,煥發新的時代風採是惠敏莉最大的心願。為此,她奔走於多所高校,開設秦腔公益講堂,講述秦腔之美、流派淵源等知識,把熱愛秦腔的種子播撒進學生心裡。

  “秦腔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惠敏莉說,“創社百年來,易俗社培養的人才數以千計。這些在易俗社成長起來的文藝工作者共同在戲曲舞台上發光發熱,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以不斷更新的劇目繼續承擔著移風易俗的作用。我希望能繼續為保護傳承發展秦腔藝術努力奮斗,帶領新一代易俗社人唱響大秦正聲。”

  ■ 奏響新時代強音

  10月10日晚,銅川劇院內掌聲連連。舞台上,西安易俗社創排的大型原創秦腔歷史劇《昭君行》榮獲第十屆陝西省藝術節文華大獎。

  這已不是易俗社首奪大獎。載譽歸來、再度出發,西安易俗社計劃攜大型原創秦腔歷史劇《昭君行》亮相第九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等活動。此外,西安易俗社還將以“一條絲路兩城歌”為主題,開啟青海、新疆、甘肅、浙江、福建等多地巡回演出,讓大秦正聲傳遍大江南北,為傳統文化高質量發展貢獻藝術力量。

  如今的西安易俗社,已被視為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成為西安乃至陝西的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改革開放后,易俗社與時俱進的“戲單”不斷推陳出新:《柳河灣的新娘》《李白長安行》《黨的女兒》《織夢人》《勞模劉西有》《昭君行》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先后榮獲省部級大獎200余項。與此同時,《三滴血》《雙錦衣》等傳統劇目在復排中煥發新生。

  西安易俗社始終面向基層、扎根人民,堅持“出人、出戲、出精品”的發展宗旨,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和顯著的社會效益。一代又一代秦腔藝術家薪火相傳,為人民放歌、為時代擊鼓、為秦腔藝術奉獻青春。秦腔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光芒,不斷滿足著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易俗社的藝術家們不忘初心,唱響秦腔,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採,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

  ■ 百年劇社煥新生

  10月4日,易俗社文化街區戲台上,中國劇協副主席、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得主李樹建、柳萍兩位大家為廣大戲迷演唱拿手好戲,台下叫好聲連連。當日有雨,卻沒能減少市民游客對戲曲的熱情。觀眾們站在台下,一手撐著雨傘,一手舉起手機錄像,不願錯過台上的任何一個精彩瞬間。

  中秋國慶假期,西安易俗社開啟了28場“群英薈萃三秦地·梅花雲集易俗社”國慶演出周系列活動,匯集全國十大劇種、12朵“梅花”,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精彩紛呈的演出讓戲迷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集“館、展、演、商”於一體的易俗社文化街區讓市民游客在感受文化藝術熏陶的同時,又能在融合街區內放鬆休閑。

  2021年9月14日,易俗社文化街區正式開放。這是一個以百年易俗社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區,包含易俗社劇場、易俗社百年博物館、戲台、開放式美食街區等區域,是全國首個以秦腔戲曲文化為核心的街區。知名秦腔劇院與網紅街區的“強強聯手”,賦傳統以時尚,予娛樂以內涵。易俗社文化街區以千年秦腔文化為靈魂,以易俗社演出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館展覽為載體,已經成為展現西安城市文化和秦腔文化的新窗口。當市民游客進入街區,濃濃的文化氣息便扑面而來,古老秦腔藝術的厚重感和現代文化街區的新鮮感在這裡巧妙地融為一體。

  “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西安易俗社長期以來不曾更改的信念。”惠敏莉說,“易俗社文化街區肩負著向觀眾傳播秦腔文化的使命。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方式讓來到這裡的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秦腔藝術的魅力,體會到西安的城市風採。”

  易俗社文化街區內,老字號飯店門口排起長隊 ﹔“東邦哥”80后情景式主題街區還原了20世紀末的西安城市風情﹔易俗社劇場裡,經典折子戲專場精彩上演﹔戲台上,或悠揚婉轉,或蒼涼鏗鏘的秦腔時常傳來……

  百年易俗社,仍走在弘揚秦腔的漫漫長路上。秦腔已然融進秦人血脈當中。一代代秦人在傳承中勇於創新,繼續吟詠著一片地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易俗社院內,海棠依舊,顧盼生姿。

(責編:李志強、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