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陝西

陝西文博系統打造“流動”博物館——

從“等你來看”到“送到身邊”

2023年10月03日07:19 | 來源:陝西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從“等你來看”到“送到身邊”

“博物館熱”逐漸升溫,眾多博物館不再“高冷”。近年來,陝西文博系統轉變思路,打破空間上的阻礙,不再將歷史文化囿於一館之內,將“等你來看”轉變為“送到身邊”,讓文博資源流動起來,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請進來”與“走出去”

9月17日,西安半坡博物館特邀“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走進博物館,了解史前文化。在半坡遺址出土文物展廳,講解員向前來參觀的30名環衛工人代表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半坡人的模樣、半坡聚落的布局特點、半坡人的生產生活用具等。

“之前覺得6000多年前很遙遠很古老,來參觀之后,發現當時人們的生活其實跟我們現在挺接近的,好多東西都流傳下來了。”環衛工人劉慧一邊參觀一邊說著自己的感受。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西安半坡博物館為奮斗在一線的勞動者提供了便利、優質的文化服務。通過創新性的“邀請”模式,陝西文博系統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不斷推動博物館社會服務工作,滿足公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讓更多基層勞動者走進博物館,共享文化,學習知識。

除了把觀眾“請進來”,博物館也在積極“走出去”。

由於博物館面積有限,每天限流參觀的人數遠遠不能滿足公眾需求,陝西歷史博物館於2012年啟動“流動博物館”公益服務項目,讓博物館走向千家萬戶。10多年來,“流動博物館”公益服務項目行程超過9000公裡,送展覽上百場,開展歷史文化講座130余期,受眾超過6萬人。

陝歷博社會教育部副主任廉鈺表示,“流動博物館”公益服務項目的開展,打破了博物館的邊界,把優秀傳統歷史文化送到了百姓身邊。

地鐵裡的“文博展”

在千年古都西安,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乘坐地鐵也能感受到這座古城的文化韻味,和古跡來個“親密接觸”。

9月21日,西安地鐵1號線三期開通初期運營。除了線路本身受到市民高度關注,出現在地鐵站廳的渭河古橋遺址也備受矚目。

在咸陽西站內打造的“回望秦都兩千年”文博展,利用車站部分公共空間,展示了渭河古橋遺址的橋樁、避水石、擋樁石及站點附近秦漢古墓葬中發掘的空心磚。乘客還可以通過掃描介紹牌上的二維碼,詳細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地鐵裡的“文博展”,既展示了西安地鐵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保護文物的措施,又為地鐵空間增添了獨屬於西安的歷史文化氣息。

其實,這不是文物第一次出現在西安地鐵了。2022年12月29日,西安地鐵6號線二期正式開通運營。乘客們驚喜地發現,在鐘樓站換乘通道內,出現了一座古井遺址。這座國內首例地鐵內古井遺址大有來頭。它以西安地鐵建設中實際考古發掘的古井實物為主體,整體還原考古發掘地的現場實景,給乘客帶來身臨其境的觀感。

原本在博物館中靜靜守候的文物,還以“復制品”的形式出現在地鐵中。今年5月22日,“地鐵遇見博物館”大型主題策展活動在西安開展。展覽分別設於西安地鐵行政中心站、大雁塔站及鐘樓站,通過30余件文物復刻品、文創產品陳列,以圖文介紹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周、秦、漢、唐4個時期的文物瑰寶,吸引了無數市民游客前往觀展。

“我們希望讓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地鐵車站,貼近市民日常生活。”西安市地鐵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政說。

依托千年古都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西安城市交通已成為體現城市精神、展示城市文化、彰顯城市態度的重要窗口。“皇后之璽”“杜虎符”“獨孤信印”“玉佩”等交通卡的出現,也將陝西深厚的文化融入人們的交通出行。

“流動”博物館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賦予文物生動性、互動性。隨著展覽形式的創新、展示技術的革新、各類活動的開展,館內和館外協同、線上和線下聯動,博物館串聯起三秦大地的文化“珍珠”,帶來專屬於陝西的文化驚喜。(記者 趙茁軼)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