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行動已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
推動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銳財經)

為進一步打造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示范高地,促進全國口岸營商環境整體提升,海關總署今年4月會同有關部門,部署動員12個省份17個城市集中開展為期5個月的2023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在近日舉行的例行記者通報會上,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專項行動已經取得明顯的階段性工作成效。
取得五方面積極成果
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是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全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口岸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海關總署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黨曉紅介紹,相關工作成果體現在5個方面:進一步深化“智慧口岸”建設,推動口岸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支持外貿產業升級,推進新業態健康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跨境通關物流鏈安全暢通水平,助推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進一步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合規費用,為企業減負增效﹔進一步多措並舉,提升廣大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各地持續推進符合條件的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和“聯動接卸”等改革措施。其中,北京等地積極探索空港口岸進口貨物機坪“直提”模式並取得成功。
天津港完善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智慧監管系統,實施內外貿易船舶、貨物同步作業。今年1至7月,天津東疆港區已累計開展內外貿船舶作業近1000艘次、131.4萬標箱。
重慶率先採用鐵路專用運輸車進行整車運輸,單次運量較傳統集裝箱提升1.5倍,可為企業降低約15%的成本﹔青島發揮上合示范區作用,開通“中亞直通車”,通達上合組織和共建“一帶一路”中的23個國家54個城市。
長三角、珠三角亮點多
在長三角、珠三角,跨境貿易便利化紅利釋放尤為明顯。
據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姜昕介紹,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2022年進出口額佔全國的12.9%。今年以來,江蘇全面落實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部署,圍繞優化通關流程、支持外貿保穩提質、推動智慧口岸建設和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開展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1至7月,江蘇省口岸外貿吞吐量3.49億噸,同比增長12.86%﹔外貿集裝箱總量為651.31萬標箱,同比增長8.77%。
“長三角口岸合作是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江蘇積極加強以上海口岸為重點的長三角區域口岸協作。”姜昕舉例說,江蘇與上海港口集團合作打造ICT(內陸集裝箱中心)項目,通過構建“一站式+一鍵式”物流信息平台,與上海港實現同港運作。今年1至7月,上海港口集團在江蘇的ICT項目共完成吞吐量17.3萬標箱。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劉紅說,海關通過加強與廣州、蛇口、鹽田港等大型港口集團合作,以這些重點港口為樞紐港、以貨源充足的珠江各內河碼頭為支線港,將兩者組合為一個整體,將貨物在不同港口間的轉運視作港區間內部調撥。這一過程中,允許企業在支線港口直接辦理海關查驗、放行、交還箱等手續,使支線港得以共享樞紐港作為國際大港的資源,形成“兩港如一港”“一港多區”的港口群格局。
“這既有利於相關港口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提高樞紐港和支線港吞吐量,更有助於進一步鞏固廣州、深圳等港口作為集裝箱樞紐港的地位。同時,改革還解決了樞紐港后方陸域面積較小、港區集裝箱堆存區域緊缺等制約因素,有效便利相關貨物在港口群間轉運,推動大灣區港口群實現一體化運作。”劉紅說。
讓企業獲得更好的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7月,寧波、上海、深圳等沿海口岸已經實現定向降低國際航行船舶引航(移泊)費用約1.5億元。
黨曉紅說,今年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措施,持續推動清理規范口岸收費,主要採取3項措施:
一是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協調推動落實清理規范海運口岸收費行動方案,著力推動落實減並港口等收費項目,定向降低沿海港口引航(移泊)收費標准,完善拖輪費收費政策,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二是持續推進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公示制度並動態更新,實現清單之外無收費。積極發揮口岸協會、外貿協會、行業商會等中介組織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大力營造公開透明的口岸收費環境。
三是市場監管部門加強口岸收費督促檢查巡查,加大外部監督與懲處力度,進一步優化改善口岸收費環境。
“我們繼續推進免除海關查驗沒有問題外貿企業的吊裝、移位、倉儲費用試點工作,由中央財政支付相關費用。同時,各地積極引導收費主體通過‘單一窗口’公開收費標准、服務項目等信息,便於企業查詢、比對和自主選擇,通過共同努力,更好地為企業減負增效。”黨曉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