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中小學生暑假社會大課堂豐富多彩

參與實踐 收獲成長(深聚焦)

本報記者 閆伊喬
2023年08月27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加強社會實踐教育,是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豐富多彩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玩中學,學中玩”,更好了解社會、掌握本領、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參與實踐、收獲成長,讓這個暑假過得更加充實。

——編  者

在田野觀察農作物生長特點,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訪科學基地,在神奇的科學現象中激發創新意識﹔體驗“博物館奇妙夜”,開啟一場非遺奇遇﹔探尋家鄉歷史古跡,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暑假期間,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讓廣大中小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大課堂。

到博物館領略歷史文化

“原來這就是洛陽鏟呀”“無人機也可以運用在考古工作中”……在江蘇常州市的寺墩遺址發掘現場,南京博物院考古夏令營的小營員在探方裡小心翼翼地挖掘。用手鏟清理周圍的土層,幾塊陶片冒出了頭,再換毛刷掃去泥土,陶片的底色漸漸顯露出來,大家激動地觀察著四千多年前的文物,考古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之前覺得考古工作枯燥又辛苦,但親身體驗之后,我感受到了考古的樂趣和考古工作者的責任。”參加這次夏令營讓南京外國語學校學生趙孫稼感受到了實踐研究對自己學識的提升,也體會到國家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文明。

這個暑假,南京博物院面向青少年推出主題夏令營,包括考古勘探、文物保護、非遺傳承等,通過深度導覽、實地考察和實踐體驗,呈現豐盛的暑期文化大餐,滿足了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學習的需求。“博物院充分發揮優勢,依托歷史文化資源,以主題夏令營為載體,推動實踐教育向全階段、多方面、共合作的方向不斷發展。”南京博物院社會服務部副主任高夢琛介紹。

一所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社會教育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健全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多種課程,進一步拓展和創新博物館教育功能發揮的途徑和方式。

今夏,各地博物館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的不同階段,為青少年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延長服務時間、免費開放等方式,讓青少年在暑假有了更多好去處,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了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博物館成為“第二課堂”。湖南省博物館,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讓湖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同學們連連驚嘆﹔開封市博物館,依托智慧平台打造數字課程,讓青少年感受古城的輝煌和中華文明的璀璨﹔雲南民族博物館,開設古籍研學親子活動,學生和家長一同領會漢字文化和篆刻藝術的深遠魅力……

“開展實踐教育要利用好社會大課堂的資源,將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場所轉化為精神成長的體驗場,而不僅僅是普通參觀游覽。”北京市第四中學教師於鴻雁認為,社會實踐教育要結合相關主題、現實條件、實踐要求等,在具體地點策劃活動,搭建實踐教育課堂,讓學生不斷挑戰自我,豐富青春記憶,真正發揮社會大課堂的育人價值。

去田間地頭感受勞動之美

在福建南靖土樓,福建省雲霄第一中學的學生圍在一起,興致勃勃地看著老師講解示范土樓夯筑技術:“夯牆是土樓建造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首先,要注意站姿,雙腳與肩同寬站到牆枋上方,雙手握住舂杵的中間部分,將其提高至頭頂后,垂直地向下砸。”

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筑。這個暑假,同學們在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學習土樓營造技藝,在勞動中感受世界遺產之美。“耳聞不如一見,我們通過體驗夯筑技術,深深體會到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以及客家文化古老的韻味。”學生林語婕說。

田間地頭是育人的課堂。同學們紛紛化身“小農夫”,在專業農耕老師帶領下,卷起褲腿、擼起袖子,體驗下田勞作。種下了青綠的秧苗,也種下了希望。“學生們在一秧一苗間,發現勞動之美,體驗勞動樂趣、創造勞動價值、享受勞動成果。”雲霄第一中學團委副書記吳吉林表示,學校將勞動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通過學習農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一段時間以來,各地推出相關政策舉措,開展勞動教育,推進中小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廣州舉辦全市大中小學勞動周,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勞模工匠、感知勞動品質、領悟勞動意義﹔上海楊浦區盤活區內資源,創建家校社全域化社會課堂,出台勞動教育教師特聘制度,讓勞動教育在區內落地生根……

“勞動教育涉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生產生活實踐等各方面,把社會當做大課堂大舞台,整合家校社力量,共同推動、協同配合,才能切實提升勞動課的實效性。”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不斷完善和豐富學校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在創新一線樹立科學志向

今年暑假,位於海南三亞市的崖州灣科技城迎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三亞學校的學生。走訪科研基地、聆聽專家講座,他們通過多種方式深入了解北斗衛星導航、南繁育種產業與深海科技,在體驗式活動中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運用到各行各業,真正做到了‘天上好用、地上用好’。”陵水北斗導航遙感應用研究院研究人員常亮指導學生們制作拼接GPS接收器,在實踐操作中了解衛星定位導航的基本原理,感受科技的萬千奧秘。

這次社會實踐為高一學生陳儀打下了更牢固的科學基礎,也堅定了她未來要學習航空航天專業的夢想。“隻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才能支撐我們繼續探索。未來的我們,將努力為科技自立自強貢獻一份力量。”陳儀說。

航天教育是海南省中小學生“紅綠藍”德育體系中藍色航天和藍色海洋教育的重要內容,旨在助力全省中小學生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亞崖州灣創新發展中心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依托優質科研平台及教授專家資源,為青少年開設一系列知識科普活動,搭建社會實踐平台,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由淺至深地了解國家重要前沿科學方向,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得到全方面發展。”

科技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各地豐富的暑期科技實踐活動,助力廣大青少年培育科學志向,點燃科技夢想。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開展“全國中學生同上一堂暑期科學課”活動,邀請院士為青少年帶來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河北唐山市為全市中小學生開設線上機器人科普課堂,增強學生機器人知識儲備,培養其動手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浙江省博物館學會、浙江自然博物院發起“奇趣大自然  暑期少年說”國際科普短視頻征集,為青少年搭建自然科學交流平台……

根據《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當前,各地中小學科學教育積極用好社會大課堂,動員相關單位共同服務科學實踐教育,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引領科學教育發展。“在‘雙減’工作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深度整合全社會科學教育資源,能更好促進科學教育高質量開展。”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陸曄表示。

(厲燁、曾宇昕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7日 05 版)

(責編:賈凱璐、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