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长安”醉心田
——西安市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9月15日,西安“三河一山”绿道灞河段,鸟鸣嘤嘤,河水荡漾,不少群众在绿道的塑胶跑道上或散步或慢跑。
近年来,西安市持续加大公园城市建设力度,通过推动景区、景点更新提升和开放共享,加快公园、林带、绿道建设,打造街角广场、口袋公园及各类城市休闲景观,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优美的生活休闲空间。目前,西安市共有城市公园187个,口袋公园和绿地广场1430个,绿道建设总长度2000多公里。
千年古都的绿色蝶变,是“园城共生”的生态蝶变,也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一园一品 人与城和谐共生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个2.7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只是冰山一角,这背后隐藏着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整套体系。”9月15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工程部部长张哲说,沣西新城中心绿廊能将周边两三个街区内的道路和建筑地块中外排的雨水完全消纳,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俯瞰沣西新城,全长6.8公里的中心绿廊像一条“翡翠项链”贯穿城市东西,连通渭河和沣河,总占地180公顷。绿廊中规划建设有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景观上百个,既是生态廊道,又是城市通风带。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口袋公园建设指南(试行)》倡导“结合实施城市更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并强调“尊重和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和植被,突出地域文脉特征,形成‘一园一品’景观格局”。
浐灞国际港上善口袋公园就保留了30%原有乔木,将原本功能单一的防护林,升级为乔、灌、草错落有致的生态组合。同时,项目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采用透水铺装,提升了生态效益。这样的“微更新”,既节约了改造成本,又实现了生态与功能的提升。
今年3月,上善口袋公园项目入选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印发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经验向全国推广。
口袋公园 转角遇见美
七区原是阎良老城区的中心区域,也是最早的城市居住区和最热闹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不断深入,原有低矮破旧的门面房拆除腾退,拓宽的公共绿化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绿色和活力。
9月2日,记者走进七区花园看到,火红的石榴花开正艳,银杏、樱花、红枫等各色树木错落有致。城市改造不但保留了七区原有的大杨树,还保护性移植了拆除区域内的三棵巨大的石楠树。老树为这片绿地保留了城市记忆,也增添了古朴的韵味。
“见缝插绿”的口袋公园悄然出现在西安市多个街头巷尾,让“转角遇见美”的诗意生活愿景不断变成现实。这些散落的“方寸之美”,正改变着市民的日常生活。
“以前去公园得坐车,现在出门就是。”家住西安市雁塔区金泰假日花城的市民刘芳,饭后在小区门口的口袋公园惬意散步。这里原是丈八东路沿线的市政绿化带,改造后保留了长势良好的植物,并划分出彩林花园、运动花园、童趣花园和老年花园4个功能区。
该口袋公园占地面积7560平方米,可辐射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它就像城市核心区一处可供畅游的“森林”,改善了区域环境,也切实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近年来,西安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努力构建分布均衡、功能丰富的公园体系,对街边的零碎地块、闲置用地等进行改造提升。昔日的“边角料”正成为汇聚人气的“金边银角”。
“公园+” 共享绿色生活
从初春到深秋,每逢风和日丽的周末,在西安曲江杜邑遗址公园就能看到前来露营的市民。在草坪上享受美食,在阳光下奔跑嬉戏,在星空下畅谈……对西安人来说,露营已从“小众爱好”演变为“周末标配”。
8月30日傍晚,市民陈光一边听着歌一边收拾装备。“今天在这里待了一天,吹吹风,发发呆,挺好的。”他说,这里还经常举办星空露营、主题市集等活动,和女朋友的相识便是在今年春天的一次活动中。
杜邑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常态化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工作,推动‘公园+健身’‘公园+文化’‘公园+消费场景’等创新实践,让市民亲近绿色、融入绿色。全年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节假日高峰客流量日均可达4000余人次,露营区域帐篷数量高峰期可达3000顶。”
长安归故里,山水入城中。面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如何挖掘更多潜能?长安公园努力尝试多种“打开方式”。
8月30日,正值周末,长安公园农业体验区内的60余亩稻田间,前来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一眼望去,稻浪如绿毯般随风起伏。这片稻田不仅为城市生活增加了田园气息,还增强了市民游客参与农业的互动性、体验性。
“下一步,西安市将结合城市更新、老旧片区改造,统筹推进公园绿地建设,持续增加群众身边的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数量,进一步增强公园绿地的普惠性,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西安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秦遵来说。(记者 侯燕妮 蒲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