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陕西

“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群众精神风貌唱出去”

龙门村合唱团唱出精气神

2025年09月26日11:34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龙门村合唱团唱出精气神

9月18日傍晚,淅淅沥沥的秋雨夹杂着丝丝凉意,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渐渐热闹了起来。龙门村合唱团又到排练日。年过古稀的老人、刚放下农具的夫妻……村民们陆陆续续抵达。不一会儿,激昂的歌声与电子琴声、架子鼓点相互交织,回荡在山间的暮色中。

“一天不唱嗓子痒,两天不唱饭不香,三天不唱心发慌。”65岁的村民姜大丽说,自从5月龙门村组建起合唱团,她从未缺席过排练。

在龙门村,像她这样的歌唱爱好者并不少。团长周秀林出生于1964年,从小就爱唱歌。“过去锄地时唱,做饭时也唱,现在还能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唱,感觉特别棒。”周秀林说。

起初,周秀林走街串户招呼大伙儿参加合唱团时,村民张定兰第一个拒绝:“我?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还唱歌?别叫人笑掉大牙。”

“种地带娃已经磨掉半条命,有这闲工夫,不如在家休息。”村民袁敦雁说罢便摇着沾泥的手。

……

可转变悄然而至。村里大喇叭放着排练录音,合唱声穿越田地,飘进屋里。不久后,张定兰和袁敦雁成了周秀林的得力帮手,挨家挨户敲门动员其他村民,嗓门亮得能从街头传到街尾:“怕啥嘛!嗓子都是‘土生土长’的,还怕泥土味儿吗?”

在周秀林的带领下,合唱团固定成员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3人。周秀林的丈夫张明权说,妻子时常在梦里轻轻哼唱,手还无意识地在被面上敲打着节拍。

合唱团的专业指导老师张显海也是龙门村人,如今在八仙镇中心小学担任音乐教师。“乡亲们虽然没什么音乐基础,但热情极高。”他回忆最初排练时的情景。

经过数月的专业训练,如今合唱团成员已经能够熟练演绎《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经典歌曲。合唱团还在演唱前加入朗诵环节,用音乐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抒发感情、传承经典。“我这个满口‘八仙腔’的农民,没想到如今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呢!”村民曾庆福说。

龙门村不是普通村落,这里是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政治军事干部廖乾五的故乡。2023年,龙门村被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后辈缅怀情谊深,传承精神齐奋进,红色基因永留存,大好山河日月新……”这首由合唱团成员董明汉创作的歌曲《歌唱廖乾五》已成为合唱团的保留曲目。每当唱起这首歌,合唱团成员都格外动情。

合唱团带来的不仅是歌声,还是乡村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前晚上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伤眼睛得很。现在有了合唱团,生活充实多了。”75岁的肖永立是合唱团最年长的成员,每次排练都最先到场。

寒暑假期间,村里一些放假在家的学生也加入进来,其中就有王仁柏、王仁金兄弟俩。他们一个唱歌,一个伴奏,配合默契。有的夫妻双双加入,有的甚至祖孙三代同台演唱。

唱歌成了村民劳作之余的爱好,村里无所事事的人少了,交流互动的人多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村里有两家人曾因琐事积怨,谁也不搭理谁。两家主人刚参加合唱团时,下意识地选了相距最远的位置,然而随着排练和演出越来越多,两人不知不觉站到了一起,并讨论起音准等问题。现在,两家人已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村民肖田生刚加入合唱团时,凭着天生的大嗓门,总是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声音。

那段时间,周秀林格外关注肖田生,每次排练都让音乐老师多指导他,生怕一不小心,他的声音又“蹦”出来。肖田生也深知自己的问题,私下里没少下功夫。他每天清早起来就在院子里练气息,吃饭时还拿着筷子打拍子。肖田生唱歌时的声音渐渐地从“喷涌”变得“可控”。

让周秀林自豪的是,在县上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合唱团节目压轴登场。聚光灯下,肖田生也站在队伍中,声音恰到好处地融合在集体的声音中。“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发光!”他笑着说。

从音不准、调不齐到能够完成多声部合唱,从羞于开口到自信登台,许多原本腼腆的村民现在敢于表现自己,甚至能够在游客面前落落大方地表演。

在平利县,有首充满地方风情的歌曲《我要去八仙》,既是合唱团的表演曲目,又是旅游推广的生动素材。在县上和镇上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上,合唱团都会登台表演,用歌声展示乡村新貌,推广当地旅游资源。

镇上也大力支持合唱团的发展。“我们为合唱团提供排练场地,还为合唱团成员配置统一的演出服装。村民们爱唱歌,我们就支持他们,希望他们能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群众精神风貌唱出去。”八仙镇党委书记康华说。

不仅如此,如今在龙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老树下、院坝里,处处都成了村民练歌的舞台。(记者 陈嘉 通讯员 陈力)

(责编:邹星、魏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