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税务:非遗“佐料”调出别样年味

今年是第一个“非遗版”春节。节日期间,陕西精心策划了“蛇舞好运来 花火中国年”等893项非遗贺新春主题活动,吸引全国游客来陕欢欢喜喜过大年。数据显示,陕西春节文旅订单量增速达到100%左右,非遗正成为拉动本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陕西非遗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与之相关的特色餐饮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春节假期,传统老字号饭店热闹非凡,座无虚席,西安重点监测的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非遗小吃功不可没,贡献了相当可观的份额。比如,被誉为“长安第一味”的西安饭庄葫芦鸡,销售量较平时增长了30%以上,成为游客餐桌上的必点佳肴。
“原本还担心春节假期实地领用发票会有很多限制,没想到在电子税务局提交线上发票申领请求后,很快就得到了处理。”西安饭庄的财务人员司云华说。春节前夕,西安市碑林区税务局组建税宣小分队,前往西安饭庄,围绕线上远程申报、税费优惠政策以及发票开具流程等关键事项开展精准辅导,并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发票额度,有力保障了节日期间发票开具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手工制作空心挂面的技艺传承百年,如今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一美食不仅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特色美味,更是新春佳节时人们馈赠亲友的热门礼品。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帮助。”镇安县秦绿食品有限公司法人余之超说,前年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申请到了20万元“税E贷”用于厂房扩建。今年,税务部门又继续提供精准辅导,不出家门就能及时了解最新优惠政策,尽享政策红利。“有国家的好政策撑腰,有税务部门的优质服务助力,我们企业发展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了!”余之超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近年来陕西省推动非遗工坊规模化发展,并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电商”等模式拓宽市场。目前已形成以工坊、合作社、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工坊20家,主要产业年产值合计超30亿元。
“杀年猪诶,吃庖汤哟!”每年腊月,在秦巴山区流传着一种传统习俗——吃“庖汤”,乡村人家用刚刚宰杀的新鲜猪肉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在陕南秦巴山区已经流传了千百年,2018年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庖汤宴的承办地点中坝作坊小镇,是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一个集非遗传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小镇。
“我们获得过陕西省旅游示范村、能工巧匠创业孵化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带动了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培育扶持创业加工点16个,带动了群众致富增收。”公司负责人陈国盛介绍说,税务部门经常向企业宣传税费政策,辅导涉税业务操作,2024年享受到六税两费等优惠政策,“真金白银”的支持减轻了企业负担。
当下,陕西非遗保护工作正处于通过文旅融合、科技创新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关键阶段,陕西税务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培训、实地走访、“一对一”辅导等形式开展宣传答疑,鼓励企业加大技艺研发和产品创新投入。同时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识别线上直播业务潜在风险点,向相关企业发出风险预警,帮助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全方位服务和科学化管理助力非遗保护工作蓬勃发展。(董之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