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声声“道”出世间“情”
陕北道情演出现场(资料照片)。马腾摄
腿绑甩板、自弹自敲、自打自唱,有了忧愁唱几声,来了精神吼道情。作为陕北这片土地上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道情深受人们喜爱。
陕北道情中有陕北民歌、秧歌等多种元素,融入了三弦的清脆、管子的柔和、四音的浑厚,讲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陕北道情在榆林市清涧县、延安市延川县等地快速发展。在非遗传承人的带动下,陕北道情正走出陕西,走向世界。
历史悠久 “情”传古今
道情又名黄冠体,始于唐,盛行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极具陕北特色的剧情音乐。
陕北道情原为坐班演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可在广场和舞台上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陕北道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翻身道情》《赛畜会》《接婆姨》等。目前,全国有120余种道情,能称为戏曲道情的有19种,陕北道情就是其中之一。
陕北道情在清涧广为流传,清涧有“道情窝子”的美称。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清涧”,说的就是清涧县人人都在唱道情、学道情。
陕北道情与清涧县解家沟镇有密切关联。据该地道情艺人王儒伦讲,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批山西的道情艺人到清涧附近的寨沟演出,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山西道情与当地民歌结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清涧道情。
光绪年间至20世纪30年代,清涧县史家河、岩头、袁家河、乐堂堡等村出现了道情戏班子。他们经常外出表演,使道情戏传播到子长、志丹、子洲、横山、绥德等地,出现了村村有戏班子的局面。
20世纪60年代,清涧县唱道情的民间艺人已有80多人。2004年,清涧县被命名为“道情之乡”。现在,道情有曲艺性和戏剧性两种形态,既可演出大型剧目,又可即兴演唱,在群众中普及度很高。
如今,作为陕北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陕北道情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成为独具陕北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
以歌为媒 贴近生活
见啥说啥、见啥写啥、见啥唱啥,陕北道情表演者用极具韵味的唱腔,道出岁月变迁,诉出悲欢之情。
“唱道情需要丹田用气,口半张,让头腔产生共鸣,带着鼻音。唱陕北民歌,则需要口张大,一腔唱到底,产生回声的感觉。”陕北道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白明理一边介绍,一边在民歌和道情间自由切换。
清涧县有600多个村子,几乎村村都有人会唱道情。其中,唱道情出了名的村庄有60多个。
“20世纪60年代,全县道情班子曾达15个。我就是在那个时期学习唱道情的。”白明理说,“县上还有道情剧团,坚持在农村巡回表演,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涧道情讲究高亢激越,回环流畅。节奏疏密对比强烈,旋律起伏大,行腔悠长婉转,吐字在中州韵的基础上结合陕北方言,讲究“快而不乱,慢而不断,高而不喧,低而不闪”,具有表达方式质朴、语言类型多样、表演方式不断创新等特点。
《翻身道情》是一首新民歌,也是陕北道情的代表作。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唱过,国家一级演员冯健雪也唱过。这首歌当年红遍全国,毛主席听过,人民大会堂放过,很多歌唱家因唱这首歌而出名。
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这首歌。
“一首好的道情歌曲,就是服务人民,为人民发声,内容体现生活。”白明理对道情有独特的见解,“唱道情必须用陕北方言,韵味一定不能变。”
“远照南山一朵云,近照秦川雾尘尘……”10月8日,悠扬动听的声音回荡在晨雾之中。记者循着声音来到位于延川县大禹街道的惠家老宅里。院子中,惠智勇正站在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树下,深情高唱着陕北道情。
生在黄河畔,长在道情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道情的省级传承人,惠智勇出身于道情世家,从小便跟着父亲学艺。
“我祖父惠万年是陕北道情界的名家,14岁就成了道情班里的台柱子。父亲得到了祖父的教导,一人能分唱旦角、须生、丑角。他们把道情唱出了韵味,唱到了老乡的心里。”说起祖父和父亲的经历,惠智勇有很多感慨,“我算是听着陕北道情长大的,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大人去赶庙会。看祖父在台上唱,我就在台下模仿。”
学艺时,从最基本的唱腔到复杂的曲牌,惠智勇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熟悉唱法后,我发现唱陕北道情常用延长音。这种自由控制延长时间的唱法,会让节拍强弱不断变换,让音乐悠扬激昂,充满山野气息。”惠智勇慢慢认识到唱道情的要领。
2014年,参加央视《越战越勇》并获银话筒奖;
2016年,参加安徽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2018年,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
……
从13岁正式登上舞台到今天,惠智勇把道情唱出了陕北,唱到了全国。
唱的是民间故事,道的是家长里短。陕北道情从种类上可以分为东路道情与西路道情。东路道情高亢明亮、欢快激昂、欢音较多;西路道情哀婉深沉、苦音较多。惠智勇介绍:“无论哪种道情,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展现着人们的生活。”
生生不息 “道”出新意
10月10日,在清涧县文化馆,白明理和徒弟惠东莲头扎羊肚巾,身缠红腰带,唱起道情。
陕北道情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情班社和一些老艺人的口传心授。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唱道情能手被培养出来。
过去,白明理唱道情,靠着功底,靠着好嗓子和后天的努力,在当地唱出了“一片天地”。这门手艺传到徒弟惠东莲手里时,靠着创新,老唱法和新内容碰撞出“火花”。
作为陕北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惠东莲时常深入农村采风,在原有歌词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我对陕北道情的歌词进行创新。表演时,我加入了农村移风易俗等元素。”惠东莲说,“我现在也在带徒弟。相信在每代人的努力下,陕北道情会有光明的未来。”
后来,惠东莲与徒弟们一起将陕北道情带进小学校园。7岁的小学生郝一诺对陕北道情产生浓厚兴趣,跟随惠东莲学习陕北道情。
“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清涧县积极开展道情文化传播工作,出台了《振兴清涧道情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县文化和旅游局、宣传部及相关单位要把清涧道情作为特色文化,制定相应措施,全力保护、弘扬。”清涧县文化馆负责人黄小梅说。
截至目前,清涧县组织道情演出团下乡演出300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此外,在西安、榆林等地成立的11个道情传习所积极开展培训、展演、传习活动,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
陕北道情在清涧广泛传承的同时,也在延安不断发展创新。
为更好保护陕北道情,近年来,延安市文化馆相继开展了搜集、整理、抢救各类资料等一系列工作。
“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们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延川、子长、清涧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对现有道情作品、民间艺人、演出团体进行登记造册并建立档案。”延安市文化馆副馆长党德生说,截至目前,延安市文化馆共拍摄庙会道情演出视频30余个,录制道情剧音频12个,拍摄了112位道情艺人的表演视频,收集道情书籍86卷。
陕北道情要发展就要拓宽受众群体范围。那么,如何吸引更多看戏、懂戏、爱戏的观众?
“要让大家喜欢陕北道情,最关键的点就在于作品。只有让作品内容更贴近老百姓生活,才能打动更多的人。”党德生说。
2023年7月27日,大型原创陕北道情现代戏《乾坤湾》在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首演,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好评。
《乾坤湾》是陕北道情的一次创新探索,该剧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故事。
“这场戏在保留传统道情韵味的同时,融入了现代题材,用最淳朴的语言和最贴近生活的故事打动人们的心,使得陕北道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不失新意。”党德生说。
此外,延安市还通过开展各类比赛、培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以及出版发行陕北道情相关书籍等举措,打造“陕北道情”品牌,让陕北道情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如今,陕北道情正因其独特的魅力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马腾 郝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