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陕西频道

四十三年逨鼎

铭刻在青铜器上的“廉政故事”

2024年02月22日09:55 | 来源:陕西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铭刻在青铜器上的“廉政故事”

四十三年逨鼎中的一件。

四十三年逨鼎中的一件。

四十三年逨鼎局部铭文。

四十三年逨鼎局部铭文。

2月18日,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欣赏四十三年逨鼎。

2月18日,游客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欣赏四十三年逨鼎。

四十三年逨鼎

姓名:四十三年逨鼎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出生时间:西周

出土地: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

年龄:约2800岁

户籍登记时间:2003年

现住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2月1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陈列柜前,游客络绎不绝。10件形制、纹饰近乎相同,大小不一、色泽光亮、保存较为完好的鼎吸引游人驻足欣赏。记者凑近看,发现每一件鼎的内壁上都有密密麻麻的铭文及精美的纹饰。

“这些青铜器被黄土掩埋两千多年后,终于在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得以出土。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四十三年逨鼎。这组青铜器气势磅礴,精美华丽。逨是青铜器主人的名字。”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讲解员滕晓华向观展者介绍。

壹 旷世奇珍的惊艳亮相

2003年,人们在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发现了一处窖藏。该窖藏共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四十三年逨鼎就是其中的一组文物。根据铭文得知,这个窖藏属于西周贵族单氏家族。

2月18日,滕晓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批旷世奇珍的发现过程。

21年前,在杨家村,5位村民像往常一样在村子后边的土崖刨土、取土、装车。其中一人用力抡下锄头后,土崖上被砸出个洞。趴在洞口向里看,借着日光,村民们发现洞里隐约透着绿色。

杨家村一带,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土过青铜器。多年来,村民们一直认为土崖下还埋有青铜器。当5位村民确认土洞里有青铜器后,他们陷入了沉默。

“这个事儿,关键是保密!不能声张!否则,一旦被坏人知道了,一通哄抢,咱几个可守不住!”有人率先打破了沉默。

5人经过商议,由1人回家给宝鸡市文物局打电话报告,其他4人原地守护,并作适当掩盖。

眉县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快到达现场,对现场进行了观察并扩大洞口,进一步了解情况。

发掘现场位于村后土崖,缺乏电力和照明设施,受地势影响,汽车开不到现场,无法利用汽车灯光照明,发掘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关键时刻,发现该窖藏的5位村民及配合发掘和维持秩序的村民想出了办法——他们从村里找到了一个电压逆变器,通过拖拉机产生的直流电点亮白炽灯。有了照明设备,工作进度加快了。

与此同时,宝鸡市文物局相关专家得到消息,立即赶到发掘现场参与清理工作。大家齐心协力,连夜清理出27件青铜器。之后,这批文物被送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存。

贰 周宣王时期的考古研究标准器

鼎最初是烹饪之器,后来也被用作记录功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鼎作为礼制的象征物,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记者了解到,四十三年逨鼎保存完好,有明确的纪年,纹饰精美,内壁还刻有铭文。四十三年逨鼎共10件,虽大小不一,但器型大体相同。该组鼎敛口,方形立耳微外撇,下腹向外倾垂,圆底,三蹄足,足内侧扁平,立耳外侧饰重环纹,纹饰间的6个扉棱将纹饰分为6组,腹上部饰一周环带纹,足上部有一扉棱,两侧图案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纹。

“每件青铜器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不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青铜器。因为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要先做一个泥模,再做外范、内范,接着在两个范之间进行浇铸,打碎外范,掏出内范,最后才能制成青铜器。这种‘一器一范’的铸造方式,让每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滕晓华说。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陈列柜前,记者看到器型最大的逨鼎口径约有半米,最小的口径仅有20厘米左右。

“10件逨鼎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其中,第九、第十号逨鼎相对较小,不能通篇铸铭文,因此,制作者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别铸于两件器物内壁。铭文内容是对管治四方山林川泽的官员单逨的褒奖、赏赐、升迁的册命。”滕晓华说。

《周礼》记载,周代设置了山虞、泽虞等官职保护和管理山林川泽,四十三年逨鼎是古人重视植树绿化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佐证。

“从器型上看,四十三年逨鼎属于宗庙重器,主要用于祭祀。从铭文内容看,它既有教化功能,又有道德约束功能,充分体现了西周的吏治思想。四十三年逨鼎是研究西周时期具体纪年的重要文物,也是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的重大收获。”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研究员杨倩说。

除了记录重要史实,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有年月、干支纪日等要素,成为研究西周纪年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还能与其他青铜器铭文作比照,成为周宣王时期的考古研究标准器。

“四十三年逨鼎印证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逨鼎上的铭文反映了周代礼制的特点,可以从侧面窥见西周社会的历史风貌。”杨倩说。

叁 铭文中的“廉政故事”

“欣赏四十三年逨鼎,除了看它的外表,还看它腹内刻有的‘监察官’故事。”滕晓华说。

四十三年逨鼎铭文内容为一篇完整的册命辞,详细记录了约2800年前单逨因治理林泽有功,被任命为“监察官”的过程和他的职责。

“周宣王四十三年的一天,单逨身着礼服、仪态端庄。对单逨来说,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他即将接受周宣王的册封。单逨在司马寿引导下入中门,面朝北站立,表情肃穆,等待周宣王对他的册命以及任职前的训诫。”滕晓华说。

此外,铭文中提到了周宣王对单逨的训诫,大意是:其一,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能贪图享受而放纵自己,施政办事要时刻谨慎;其二,作为“监察官”,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其三,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其四,要廉洁自律,不能中饱私囊。

“这篇铭文可以说是周宣王对官员任命前的廉政谈话,可以看出西周对官吏廉洁从政的要求,既注重官员的品行、能力修养,又强调从勤政到德政,敬天爱民的伦理道德建设。周宣王对官吏的廉政建设设立了十分详细的典章制度和行为道德标准,反映出西周廉政教育的发达与完备,彰显了西周统治者对廉政的重视和任官以廉的考核要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说。

“听完周宣王的训诫,单逨郑重地行礼叩拜,接受周宣王的册封。之后,他在祭祀的青铜鼎中以铭文记录下了册封的全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滕晓华说。

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还原了约2800年前的一场庄严隆重的册命过程,反映了西周的吏治思想。(记者 李静茹)

(责编:贾凯璐、邓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