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英苗寨的“牧童班”

2020年09月19日09:15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乌英苗寨的“牧童班”

新华社南宁9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双语双向’培训班的同学们,今天晚上请到教室上课。”傍晚时分,桂黔乌英苗寨的大喇叭响起来。此时,刚刚从田里收割稻谷回到家的梁足英赶紧洗澡,丈夫卜胜昌则忙着准备饭菜,好让梁足英吃饱了去上课。

44岁的苗族妇女梁足英是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培训班的班长,在培训班里学习普通话。小时候没上过学却又渴望读书的她特别珍惜这次学习机会,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

和梁足英一样,这个班上的20多名学员小时候都是牧童,帮家里放牧、做家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上学读书对她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

位于苗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古朴又美丽。然而,受经济条件、地域环境、传统婚姻习俗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里40岁以上的妇女几乎没上过学,她们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无法与外界沟通。

梁英迷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有一次,她随队到县城学习,上课的时候要按桌面上的名字就座,她因为不识字坐错了座位。等找到自己座位时,梁英迷看着桌牌,第一次知道自己的名字是这样写的。

那是梁英迷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那个时候,女儿梁足英恰好到了读书的年纪。梁足英经常背着妹妹到教室外面偷偷听课。妹妹哭闹了,她怕影响男孩子们上课,不得不离开。面对“女不读书”的宿命,梁英迷有心无力,这成为她和女儿一辈子的遗憾。“我做梦都想读书。”这个梦,梁足英一做就是30多年。

梦终有唤醒时。2019年10月,作为“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的一项重要工作,柳州市启动“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对存在普通话交流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普通话培训,对在民族地区工作但不会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县区、乡镇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进行民族语言培训。

今年3月,柳州市、融水县两级民宗、妇联、文明办等部门,广西融水、贵州从江两地政协,以及结对帮扶的广东省廉江市,联合在乌英苗寨举办“我教妈妈讲普通话”的“双语双向”培训班。梁足英终于圆了读书梦,她和妈妈一起走进课堂,成为同班同桌同学。

长期担任培训班老师的潘木枝是乌英苗寨走出的女大学生,她说,读书的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藏在妈妈们心里已经几十年了。“白天,她们干活已经很累了,晚上还要坚持来上课,而且要穿着新衣服来上课,像过节一样。”

为鼓励梁足英学习,卜胜昌不仅把晚上的家务全包了,还特意给她买了新衣服穿去教室上课。在梁足英看来,上课学习比过年过节还要开心。

由于年事已高,梁英迷的视力和听力不太好,但她仍坚持每一节课都到教室听课。在田间劳作时,她常常背诵一些在课堂上学到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最近,她每天都在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尽管写得很慢,但她一笔一画写得特别认真。

驻村扶贫工作队还根据学习和劳动需要,建立课外实训基地,带领两省区妇女一起种植红小糯高粱、养殖禾花鱼、美化苗寨环境,将课堂延伸到实际生产劳作中。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在朝夕相处中增进同窗情谊,增强班级凝聚力。

半年来,小学教师、大学生、交警、电视台主持人、农业专家等来自社会各界的30多名老师走上乌英夜校的讲台。截至目前,乌英苗寨“双语双向”培训班已举办70多期,培训班学生从第1节课的6人发展到目前的近30人。

17日晚,梁足英和副班长吴妹富走在绵绵秋雨里,两人突然同时念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身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覃天阳和郑昌昊感到十分欣慰:这是一个多月前学习的内容,本以为她们会忘记,没想到她们已经会运用了。

“我一直有一个读书的愿望,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梁足英在笔记本里这样写道。

(责编:谷妍、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