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云展览” 策展人变主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韵桦

2020年05月13日07:48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博物馆“云展览” 策展人变主播

助理策展人彭哲在做直播。

据广东省博物馆透露的数据,截至4月26日,五场直播在七大播放平台的总数据为3436831次。疫情期间,广州多家博物馆机构纷纷推出云看展,包括网上展厅、云导览等。

除了推进云展览外,即使在疫情中的闭馆期间,博物馆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前置的展览准备工作和学术研讨工作。“如果展览是一道菜,观众看到的只是菜被端上来的那一刻。”广东省博物馆保卫部主任段小红笑着比喻。

助理策展人:

“直播当天就一个感觉——热!”

学版画出身的彭哲因为热爱博物馆而幸运地成为博物馆人。疫情期间,他作为“欧洲绘画500年”的助理策展人参与了整个策展过程。

2020年1月25日,受疫情影响,广东省博物馆暂时闭馆,翘首以待多时的博物馆粉丝们,不得不改变看展计划,宅家等待博物馆重新开启的一天。“我们琢磨着能否做些什么,让观众在线就能观看到高质量的精品展览。”彭哲说,在馆里总体统筹协调下,团队开始尝试直播导赏展览。

“比起经过专业训练的讲解员来说,我做直播只是尝试。”彭哲说,因为参与了整个策展过程,更侧重于与观众一起探索展览脉络,加上他的学画经历,可以从绘画角度出发,和观众一起进行探索。

回想起直播当天的感受,彭哲忍不住抹汗:“就一个感觉,热!”

因为错看了天气预报,以为直播当天会降温,彭哲穿了一件大衣来做直播,他还为自己的机智沾沾自喜:“这样就可以把收音设备全藏到大衣里了。”没想到,气温没降,还要戴着防护口罩一口气讲解一个小时,而且必须时时用力提高音量,在整个直播过程里,彭哲一直汗流浃背。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在1个小时里尽可能把500年的艺术演变脉络讲清楚。

直播结束后,彭哲第一时间躲到办公室楼下的角落,好好喘了一大口气,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考。

讲起第一次直播给自己的启发,彭哲说:“博物馆需要能讲好故事的策展团队,通过进一步的诠释打造出最能讲故事的展览,以此拉近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能走进展览,爱上展览。”对于策展人来说,除了承担展品组织者的角色外,更需要作为好的展品阐释者。

保卫部负责人:

看起来“静止”的博物馆其实更忙碌了

“因为疫情,省博在防控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段小红说,除了博物馆,还有流动博物馆和基层馆都需要同时严格管控。

尽管到3月19日,广东省博物馆才重新开馆,但全馆工作人员在2月3日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上班。“每个部门都有不能落下的工作,展览前的准备工作、云看展工作,都需要紧锣密鼓进行。”段小红说,一个展览的筹备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年,前期准备工作繁多,在公众面前只是呈现了“上桌”的一瞬间,幕后不同岗位的博物馆人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整个流程,把观众参观方式调整为全预约制是顺应疫情防控需要所做的最大改变,这保证了博物馆对馆内最大人流承载量的掌控。“目前限制全天到馆人数不超过2400人,同时在馆人数不超过600人,并建议观众保持1.5米距离。”为了说明这个人数对于博物馆的可控性,段小红给出对比数据——去年广东省博物馆周末平均到馆人数11000-12000人,最高峰曾达到17000人。

“在疫情期间,观众绝对因为真爱而来!”段小红发现,从反馈看,观众对观展体验的评价明显提升;从抽样调查发现,观众在展厅平均停留91分钟,相比此前增加不少。“最近在‘欧洲绘画500年’展厅停驻时间最长的达到4小时42分钟。”在她看来,这体现了观众质量的变化,即对博物馆的认知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

公众服务部负责人:

4天打了3000多个取消预约电话

因为疫情,广博临时闭馆,不得不通知已经预约看“欧洲绘画500年”展的观众取消预约,并给他们安排退费。广东省博物馆公众服务部的票务在4天里足足打了3000多个电话。虽然有小部分观众表示遗憾,但大多数表示理解,令公众服务部副主任聂柯妍感动:“3000多名观众中,85%是外地观众,有的做了很久计划,准备从外地前来,没想到行程不得不更改。”

闭馆期间,还有观众打电话到博物馆询问几时开馆。同时,公众服务部也根据各种文件,对未来重新开馆后的防控措施进行预先的准备。

“当时健康码还没有普及,我们的工作人员对流程还不熟悉,除了自己摸索和演练,我们也到兄弟单位学习。”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实际情况,聂柯妍按照间隔要求设计了排队路线,制定了入馆的检查订单、健康码、测温等流程。

随着观众对穗康码的使用和预约流程的熟悉,加上博物馆同事们的积极配合,公众服务部才逐渐恢复常规工作。

在聂柯妍看来:“我们曾考虑过把参观方式全改为预约制,疫情也许是一个契机,推进预约制完成顺利过渡。”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