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西安公办义务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

邹星 

2020年04月01日08:00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教育既是国计也事关民生,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家长们的“心病”。

2018年8月23日,西安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名校+”工程行动计划推进会上宣读了《“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年)》和《2018年“名校+”教育联合体名单》,确定新组建66个名校+联合体,66所“名校”、81所“+校”通过四种管理模式“结对子”,这样的创新改革为公办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何推动薄弱学校发展壮大,如何让学生真正受益?近日,记者走进西安市多所新建、改建学校寻找答案。

什么是“名校+”?

西安市第92中学于2016年开始拆迁改建提升,学生被迁往西安市大明宫中学过渡3年,加之地处道北,学校周边发展较为缓慢,2019年学校仅招生41人,现有学生121名,升学率不到20%。记者看到,如今经过改建,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大有改观。

西安市第92中学改建后的图书馆。邹星 摄

“为弥补92中的办学质量短板,目前由89中对92中进行托管,下一步将实行集团化办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统一调配干部教师,实现招生、教学管理、教师绩效发放与89中同步。”西安市第92中学校长李义昌说。

据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局长李萌介绍,89中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的省级示范高中,为了充分发挥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新城区将距离89中较近的薄弱学校92中、40中合并至89中初中部,进行分校区、分年级集中教学管理,做大做强89中初中部,有力承接民办小升初摇号的招生压力。同时,将基础较好的30中、38中、43中纳入89中教育集团,组建“学校联盟” 共促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办初中学位。

近年来,西安市教育局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名校+”工程。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名校”与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大的 “+校”结合起来,组建一批“名校+”教育联合体,通过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四种管理模式”,做到统筹组建“名校+”、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管理团队统、配置教师队伍、开展教育教学、施行质量监测,提升更多普通学校,不断缩小市域内城乡、区县和校际间办学差距,形成“名校”引领“+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据西安市教科所2019年3月首次发布的西安“名校+”工程调查大数据显示,92.48%的受调查者认为联合体内“+校”整体教育水平不同幅度提高; 84.08%接受调查的“+校”管理者认为“名校+”工程执行有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办学水平提升速度最快,82.42%的子女在本校就读的家长不同程度上肯定“+校”的进步。从调查结果来看,家长对“名校+”工程实施的效果是较为满意,无论从学校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来衡量,家长都肯定了“名校+”工程实施的效果。

“名校+” 加的是什么?

作为西安市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名校+薄弱学校,加的究竟是什么?理念、文化、管理还是教研?这些都无法回避一个严肃而又现实的困惑——教师。在深化“名校+”内涵发展的同时,应思考如何解决名校师资优而薄弱学校师资弱的问题。

《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名校+”工程带动效力。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的中小学“名校”增加1名校级领导编制、5名管理人员和教师编制。每年市级单列专项资金500万元,对“名校+”工程中工作突出的“名校”与“+校”的校长、管理人员及教师予以奖励。

记者了解到,新城区依托教育集团启动实施了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制定《新城区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指导意见》,全面落实教职工“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对公办学校教师进行统筹管理和均衡配置,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严格执行“三定一聘”要求,即定工作岗位、定工作量、定工作职责,全员竞聘。并制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绩效工资增量发放办法》,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办学活力。

“‘区管校聘’和人员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公办学校机制体制的发展瓶颈。”西安市第89中学校长吕高愿说,“这种变化赋予了校长办学的自主权,在人员聘用上,学校可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选拔任用和管理中层干部,在分配体制上,过去教师只能领固定工资,现在学校的人员工资除公办学校教师已有待遇外,可增加部分绩效工资,教师多劳就能多得,以此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据了解,目前新城区5所学校已完成自主选拨任用中层干部试点。

3月30日是高三学生复课第一天,长安一中也有序步入复课阶段。始建于1942年的长安区第一中学,位于西安城南风景秀丽的少陵原畔,1962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11年创建为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目前学校共开设了59个教学班,有2630名学生,现有教职工254人,其中本科以上166人,硕士研究生71人,博士1人

“我们和长安区第一初级中学是教育联合体,我本人也担任+校的校长。”据赵根厚介绍,初中部是由原来的皇甫初中改扩建而成,在作为一中+校前,该校学生流失严重,自从去年两校共建共生,皇甫初中变身长安一初后,首年就招收了200名学生,极大缓解了辖区内初中学生入学压力。

“长安区第一初级中学在2018年共引进26名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但这些老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发挥名校辐射带动作用,用长安一中本校名师‘一对一’指导培训‘+校’年轻教师,从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赵根厚说。

长安区第二初级中学初三语文老师白姣姣所居住的教师公寓。邹星 摄

走进长安区第二初级中学白姣姣居住的教师公寓,房间整洁明亮,家具设施一应俱全。“去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学校不仅在生活上提供住房和餐饮,在工作上,也有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对子’帮助我们备课,带着我们学习、培训,感觉自己提升的很快,希望未来能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白姣姣告诉记者。

长安区第二初级中学是长安区委区政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化解城区入学难问题而设立的一所公办初中,学校位于城南大道东侧水磨村,占地31900平方米(47.8亩),建筑面积15420平方米,可开设36个教学班,提供学位1800个。

长安区第二初级中学。

“作为省级示范高中长安二中的“+校”,我们通过学校建设高标准、发展目标高定位、队伍建设高水准等方面,积极借鉴长安二中优质特色发展模式,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城区优质品牌初中”。长安区第二初中副校长杨战辉介绍。

近三年,长安区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进校园招聘,市级公开招聘、接受公费师范生等形式,共招聘各级各类教师106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5人、公费师范生165人,切实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今年,我们计划为全区中小学招聘302名教师,全力为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5所新开学校配足教师,切实解决薄弱学科和乡村学校教师不足问题。”长安区教育局党委委员胡岸静说。

下一步,长安区将采取“一校一策、一人一策、以生招师、以师荐生”招聘策略,推行教师招聘专员制度,常态化宣传招聘政策、推介就业生源信息和高层次人才,鼓励已签约毕业生动员同学、同乡报名应聘。对凡是引进到的教育类人才,特别是偏远学校引进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给予奖励、激励,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竞争力和新引力。

《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还提出,要全面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到2021年全市组建市级“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100个;组建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300个、区县级500个、校级800个,切实促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城乡、校际均衡发展。

“薄弱学校缺少高度引领,教研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听评课等最基本的学习阶段。”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校长李冰表示。

庆安初级中学校长李冰正翔实介绍学校的办学模式与理念。邹星 摄

李冰是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也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2019年11月8日,李冰带领的研修团队被西安市教育局正式确定为全市首批名师+研修共同体,团队共有8人,由本校骨干教师和其他县区薄弱学校的教学能手组成。据李冰介绍,团队成员一直着眼推动西安学科专业发展为目标,力争把学科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利用网络技术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开发整合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名师+’研修共同体的作用就是让我们身边的薄弱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有改变,教学思想上有提升,教育方法上有思考,让薄弱学校一线教师对什么是一节好课,好课应该怎样上,达到什么目标与要求,都有一个深度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李冰说,下一步希望能够继续发挥名师+研修共同体的团队优势,开展名师+研修共同体“N+1”系列活动。比如,走进一所薄弱学校,培养一名种子教师,设立一项研究课题,帮助学校师生完成一项心愿等,最终促成名师+研修共同体帮扶的学校内涵整体上有大幅度的发展和进步。

 “+校”如何自力更生?

陶艺室、书法室、美术室、舞蹈室、阳光工作室……在大学南路小学分校,记者被如此丰富多彩社团活动部室深深吸引了,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兴趣班,这里几乎都有。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开设的阳光工作室,用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疏导。邹星 摄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始建于1960年,原是子弟小学,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建筑系统内部家属或以工代干,学区内生源流失严重。2014年,该校与大学南路小学构建了紧凑型大学区,在名校+思路的推进中,大学南路小学和分校在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一个校长、两个校区”的管理新格局。

大学南路小学分校的陶艺教室。邹星 摄

通过新型管理模式的落地,加快了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发展,校园基础建设、设施设备的逐渐完善,校园文化特色建设的逐步形成和师资力量的不断更新、补充,昔日学区内学生大量流失的现象已得到遏制,如今家长对分校的办学质量开始信任,学校附近的学生都选择来分校上学,学生人数已从2014年的7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29人。

不仅如此,近年来,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先后荣获西安市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安市绿色学校、西安市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连续四年在碑林区目标综合考评获优秀单位。“分校逐步实现了办学质量的‘弯道超车’,这让本部的老师都产生了危机感,弟弟都跑在哥哥前面了。”李茵自豪的说。

据李茵介绍,大学南路小学分校建立了一个集规范的校本研修管理、满足教师个性化提升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各校、及各教研组小研修提升“造血”能力为基本理念,引领教师从“被动教研”到“主动教研”再到“享受教研”,教研形式由学校单一的“散”,走向联合体联校教研的“集”,走向多元,有力促进名校+校本研修内涵发展。短短几年,分校近十位老师先后荣获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称号,目前这批人在分校已经担当起了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带起了一支队伍。

对于如何快速推动“+校”办学质量提升,碑林区教育局副局长邓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名校辐射带动是一方面,还要让这些薄弱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从‘被动输血’走向‘主动造血’。”

近年来,为提升薄弱学校的成长力,碑林区从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研究及评价、家校共建、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争取市级资金,实施“+校”质量兴校工程。

“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增值性评价、助推‘名校+’教育联合体内‘+校’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以‘名校’高标准的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科研活动为标杆,以‘+校’发展存在问题为导向,搭建平台,教帮并举,优化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效益,不断提升‘+校’管理水平和办学品质。同时,通过强化教师交流、名校引领帮扶等方式,分类指导、统筹推进薄弱学校软硬件同步提升,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邓铿说。 

(责编:李志强、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