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集团:小康路上彰显国企担当

2020年01月13日16:04  
 

“今年我们村的10万袋香菇丰收,再加上村里的20万株茶苗和千亩茶园,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突破300万元。”近日,在汉阴县汉阳镇笔架村新民风建设表彰暨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78岁的老党员赵明成笑盈盈地说。他和村里的另外314户村民都在会上拿到了300元的产业分红。

笔架村位于秦巴山深处的安康市汉阴县,距离县城一百余公里,由于地处秦巴山区的笔架山、鳌头山、香龙山三山交汇处,让笔架村的人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据统计,这里常住人口292户1000多人,村民日常出行靠摩托,主要运输工具是载重2吨的轻型皮卡,村里的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占村常住人口的90%。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致富的顺口溜谁都会背,可要甩掉这祖祖辈辈贫困的帽子,哪有那么容易呢?而这一切,随着陕煤集团在这片土地上的深耕介入,渐渐有了变化……

据了解,在笔架村的扶贫工作只是陕煤集团对外扶贫版图上的惊鸿一影,截至目前,陕煤集团共对口帮扶20个贫困村,投入帮扶资金已达1.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00余项,3802户共12099人。

产业扶贫:陕南陕北各有新模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陕煤集团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在产业扶贫方面,为了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经济,陕煤集团分别设立了规模为5亿元、5000万元的榆林、汉阴两支产业扶贫基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以陕南地区的笔架村为例,依托这里土特产稀有而种类繁多的优势,陕煤集团所属的黄陵矿业公司在这里制定了“三做一打造”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扶贫战略。经过久久为功的接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做一打造’是由黄陵矿业公司发展战略演变而来,我们把这个思路带到笔架村,就是做活原有产业(茶园)、做强常规产业(水稻)、做精新兴产业(食用菌),致力打造富美和谐笔架。这样,村民们也心里有数,找回主心骨,人心齐了什么事都能成。”黄陵矿业公司派驻笔架村第一书记任俊平介绍着笔架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前我们只知道扶贫、脱贫,从来没想过给村子发展定位,现在我们终于有了奋斗目标,我们就得这样干!”村支部书记叶永林已经和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搭过班子,对于笔架村的脱贫之路,他信心满满。

笔架村正在推行“党支部+3+X”扶贫模式,即所有产业发展都由党支部牵头;“3”即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负责派驻技术员驻村、保产量、包销售,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挣取工资和学习技术;“X”即党支部、企业、合作社、村民共同商定适宜产业。

“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636人,降低到现在的50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4.87%,降至现在的4.6%。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1800元,提升到7000元。 这几年,在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的帮扶下,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接下来,我们做活茶园产业、做强水稻产业、做精食用菌产业,致力打造富美和谐笔架。”笔架村村主任张哲安满怀信心地说道。

“看来,今年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会收获满满的”。村民李永军借助笔架村发展产业的契机,成为了香菇产业“能人大户”,现在干劲十足。

与陕南地区不同,在陕北地区,针对榆林8个贫困县的不同情况,陕煤集团创新提出了“市级开发平台+县区扶贫项目+产业发展基金”的三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按照“合力先合资”的思路,由陕煤集团注资2亿元、协同12家成员单位成立了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公司。陕煤集团履行团长单位职责,主动提出了“牵头、协调、服务、兜底” 的承诺,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平台优势,带领全团在省国资系统首家实现了“两个全覆盖”目标。陕煤集团在榆林实施在建项目中,清涧县红枣深加工项目、子洲县黄芪深加工项目在2019年12月底实现试运转。绥德县红培项目取得营业执照,并接单54批次,米脂呼叫中心已开业并入职200人,佳县甜叶菊种植加工项目目前直接带动74户贫困户139人脱贫,陕煤集团在建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全部正式投运后,预计将带动300—500人就业,4000余贫困户、16500余非贫困户、两万余枣农受益。产业扶贫项目的快速推进,将有效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调整。

精准扶贫:“鸡生蛋,钱生钱”智惠百姓

“当我在第一次支部会议上提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时,不少干部面露难色,一位委员说到搞农业,投资大,风险高,收益少,搞啥赔啥。”这是陕煤集团股份公司驻汉阴县双乳镇江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晏彬回忆说。现在,江河村建设了虾藕混养基地、富硒黄桃种植基地、安良水库纸艺厂。

陕煤集团蒲白矿业公司驻渭南市临渭区阎村镇西李村驻村书记、队长李波峰把自己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扶贫思路总结为大力发展“鸡生蛋,钱生钱”的扶贫产业。西李村耕地少、缺少精壮劳动力,李波峰等扶贫人员因地制宜确立了“两大一小”核心扶贫产业模式。“两大”就是农机合作社、榨油作坊的集体扶贫产业,“一小”手工布鞋户扶贫产业。

在精准扶贫方面,2019年,陕煤集团投入帮扶资金2200万元,捐赠100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医疗事业,组织实施了5000多万元的消费扶贫活动,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陕煤集团为了确保精准扶贫工作高效推进,作为汉阴县“两联一包”精准扶贫牵头单位,按照管理前沿化思路,创新设立了集团驻汉阴扶贫工作站,统一协调,积极对接,督导服务在汉阴13个村的包联帮扶工作。围绕“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帮扶村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累计建设以合作社为单元的生产加工基地20个,茶叶生产加工厂、纸艺加工厂、榨油作坊3个,经济作物种植园3000余亩,家禽养殖基地12个,虾藕混养、大闸蟹水产基地2个,500亩富硒蔬菜基地一个,基本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投入300万元支持汉阴县“周未哪儿去、汉阴有乡愁”农旅融合扶贫示范项目,助推当地“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汉阴13家参扶单位投入300万元入股成立汉阴县鑫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高标准建设绿色富硒生态蔬菜产业园区,带动贫困户增收。

邀请专家技术人员为困难群众提供“上门式”技术服务,解决种养技术、产品销路等方面难题40余件。全年举办农产品、金融大讲堂、新民风暨扶贫扶志培训30余场次,受教群众2000余人次。组织驻村第一书记、村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开展“典型引领·共奔小康”宣讲活动,通过事例、脱贫故事引导广大农民走致富道路,为助力脱贫攻坚提供精神支撑。各参扶单位投入资金26万元,在贫困村开展致富带头人、好家庭评选、脱贫标兵表彰奖励等活动,提升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制定了《扶贫文化手册》,在帮扶村统一规范村属道路沿线及文化广场宣传标语、宣传牌,建设扶贫文化展厅、拍摄扶贫宣传片,将集团企业文化移植、嫁接到帮扶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新民风建设氛围。

陕煤集团澄合矿业公司帮扶的蒲城县永丰镇刘家沟村种植大户刘九灵,起初因为缺乏果树管理知识,种植了几年果树的刘九灵负债累累,于2014年底被列为刘家沟村贫困户。陕煤集团帮扶刘家沟村后,每年开展酥梨日常技术培训,投资灌溉设施,为刘家沟村发展酥梨产业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样的好机会,刘九灵承包了11亩梨园,积极参加技术培训,不时向农技人员请教果树管理知识,最后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承包的梨园于2016年取得丰收,当年他就脱了贫。

铁肩担义:危难之际施援手

近年来,陕煤集团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深入开展扶危济困、慈善救助工作,进一步提高帮扶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实际行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陕煤人的爱心照亮困难中前行的人们。

前几年,钢铁、煤炭等行业持续低迷,陕煤集团生产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临大力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的严峻形势,但仍继续拿出帮扶资金用于各种救助帮扶工作,尽最大努力开展扶危济困、慈善救助。在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陕煤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向雅安地震灾区捐款378万余元。2013年夏季,陕西省延安遭遇持续多轮强降雨,灾情严重,陕煤集团向延安灾区捐款1000万元,表达了对老区人民的慰问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支持。直至2016年累计捐赠总额达83990万元。

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好转,陕煤集团去产能后发展迅速,陕煤集团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一直模范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运营和发展,努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特别是在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方面,肩负“造福员工,奉献社会”的企业使命,致力于共建和谐繁荣社会,数次在危难时刻彰显国企风范,积极担当国企社会责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7年7月,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绥德县等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闻讯后,集团立刻捐出50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同时驻榆林企业陕北矿业公司则紧急安排人力,第一时间将总价值10万余元的救援物资运抵灾区。2017年用于支付延安红十字会安全书包公益性捐赠款、支援西藏阿里地区项目建设、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帮困基金等慈善捐助及扶贫项目共计6423.4万元。2018年用于各项慈善捐助及扶贫项目共1800万元。2019年用于各项慈善捐助及扶贫项目共3092万元。

截至2019年底,陕煤集团对口帮扶的20个村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累计脱贫3802户共12099人。陕煤集团成为陕西工业企业中唯一一家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企业。(当地供稿 梅方义 杨静 邸海强)   

(责编:李志强、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