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动机不纯为日后被摘牌埋下“隐患”
这次被警告、摘牌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如此之多,在社会上引起民众不少议论。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评定,如果全部依赖于程序上的行政手段,或者是某种暗访式的突击检查,是否就能真正地检阅出A级旅游景区的含金量?殊不知,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语境下,某些景区是很愿意做临时抱佛脚的功课的。他们甚至会“虚心”地向已经获得A级评定的景区取经。这种动机不纯的“被评定”,日后被摘牌也在所难免。
在A级景区的评定中,是否应该增加老百姓的话语权呢?作为旅游者的他们,站在市场的角度就很容易从服务感知、设备配套、安全防范、购物体验等诸多方面进行打分。同时,他们也能够从旅游配套服务、辅助设施、安全设施及制度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或许在程序和可行性上,有着诸多考虑的因素。但作为用脚投票的最终实施者,老百姓的最终一票否决权不能被旁落。【详细】
旅游市场混乱的客观原因
管理旅游市场的“婆婆”多,而景区、旅行社等具体经营者的“媳妇”更多。
“婆婆”太多,作为游客究竟往哪里投诉,是向旅游部门还是旅行社投诉电话抑或是遇打人找公安遇欺诈找工商?所有游客所遇到的问题千差万别也各有苦衷,那么,旅游部门能不能出台一个管理办法,即成立专门接受受理游客投诉的办公室,来应对游客旅途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难题?
【详细】
旅游市场混乱的主观原因
景区管理意愿的低下,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景区运营管理的发展滞后。
在当下发展飞速的社会中,不进步就意味着会被淘汰,对于景区而言同样如此,如果一些景区继续自己陈旧落后的管理方式不改变,任由旅游市场乱象在景区蔓延,遭受降级摘牌、警告处罚都是必然的结果。此次国家旅游局的专项整治行动,意在唤醒一些落后的景区管理意识,敦促景区增强主动管理欲望并努力为恢复旅游市场的秩序做出贡献,进而使旅游景区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详细】
唤醒“装睡”的景区管理意识是关键
旅游市场种种乱象,导致景区被摘牌、警告,更多因为对旅游乱象的管理不善。可以说,景区对种种旅游乱象不是不知,而是不为,景区管理方的不作为乃至纵容,无疑为乱象滋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此次专项行动对景区的整治,意味着景区不能再轻易撇清责任,而是有义务参与到旅游秩序的共同建设当中。
此前,各个旅游景区之所以对旅游市场的无序现象熟视无睹,皆因为一些乱象对旅游景区本身的经济利益并无直接伤害,反而带来了客流和收益,这种既得利益令本就管理意愿不强的景区方,更加不愿意作为。要想让景区真正担负起自身的管理责任,就必须斩断这种利益链条,改变部分景区被动落后的管理状态,唤醒“装睡”的景区管理意愿。
【详细】
光警告还不够 还需借助政府“有形之手”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次受到处理的都是A级景区,而且这些问题之前已经三令五申了,为何顶风作案的仍然都是它们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无形之手”,就是资源越稀缺,商家的话语权越重,垄断逐利的冲动越强。因此,政府“有形之手”调控的有效性,就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处罚本身的力度,二是消费者维权的便利程度。A级景区之所以敢于顶风作案,很大程度上就是恃资源稀缺而无恐。
只有行政处罚的力度超过顶风作案的收益,比如高额罚款、停业整顿等,才会真正起到威慑作用。如果想构建长效机制,就必须在给景点编好制度“笼子”、推动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和便利旅客维权的立法上下功夫。
【详细】
如何从治本入手?
国内的旅游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运营环境的硬伤,这也是国家旅游局“看不下去”的最重要原因。在“没有猫腻”的基础上,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真正提升国内游的品质。国务院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对品质旅游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以来,“修个大门”是大部分景点的主要盈利模式。门票价格几乎三年一涨,但是管理水平与服务却未水涨船高。淡化门票经济,升级第三产业已经迫在眉睫。
另外,需要努力的不光是景区的管理,游客也要学会自我管理,不能太任性。“中国式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也会给名山大川抹黑。“说走就走”的旅行前提是“负责任”的旅行。对于景点乱象的根除,与游客顽疾的根治,都不是一次“摘牌”能够根本解决,需要整体的标本兼治、旅游升级,一切刚刚在路上。
【详细】
    综上所述,要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必须首先了解造成这种乱象的主客观原因,从实际出发、从根本入手,除了警告之外,还需借力于政府“有形之手”,加大惩处力度、构建长效机制。另外不论从景区管理者还是游客来说,都要转变思路,不在迷信景区星级指数,不再以星级排资论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