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开始,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很多知名景区最近一次价格调整在2008年、2009年左右,今年恰逢全国景区涨价的第二个“解禁年”。
然而,原本是为了控制景区门票价格过快上涨的“限涨令”,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异化成了三年为一周期的“涨价令”。一旦到了自己的“解禁年”,各旅游景区都在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
据介绍,江苏扬州瘦西湖已决定,从今年的3月1日起开始执行150元一张的旺季票价,这也就意味着游客要比之前多掏30元钱。婺源景区的通票价格则从3月8日起,就由原来的180元上调到了210元,四川峨嵋山...
[详细]
一票制不难解释,其实就是一些景区把几个景点的门票打包在一起进行销售,以前可能是分散的几个景点,每个景点单独卖票。但是现在把景点划分成为一个大的景区之后,游客购买一张景区的门票就可以游览这一景区内的多个景点,票价也相应的变成原来的几个景点总和,自然给人感觉价格上涨了。
他们认为一票制是在变相涨价,并且剥夺了游客选择的权力。有的游客表示,景区推行的一票制把景点门票打包统一销售,有强买强卖变相涨价的嫌疑。游客表示,当初分景点买票的时候,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景点,现在变成一票制之后,即使价格上比单个买景点门票加起来有一些优惠,但是对于游客来说,失去的是选择的权力,增加的是旅游的成本... [详细]
这里有一份统计数字,我国公民在景区门票上的花费超过交通支出,占比超过旅游总支出的20%以上,成为游客的最大开支。尽管近年来,国人批评景区片面涨价,但“占山为王”的景区,一直像抱着一个随意支取的“提款机”,鲜见票价回跌到与公民收入水平基本相当的理性价位。
当然也有特例,记得去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公布过80家门票降价的景区。先暂不说这80家景区是不是真的降了门票,单看这80家降价景区的质量,难免让人失望,这些景区大多数是冷僻之地,无一家5A级的知名景区,而且一些景区本就免费。“含金量”如此低的降价令,当然难以温暖游客已经冰冷的心。逆民意而动的景区涨价,是开时代的倒车。其实,景区景点是公共资源,该涨还是该降,公众最有发言权,景区原本就不应成为管理方和主管部门的私人钱柜... [详细]
据中国网报道,当前门票销售几乎承担了景区所有项目开支,涨价似乎成为其“必选”的增收渠道。事实表明,行政限涨令未能消弭国内景区门票涨价的冲动。对于涨价原因,景区大都以维护成本、员工工资上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作为回应。
然而,对于景区维护成本具体有哪些、工作人员开支上调幅度是多少、景区承载极限是多大、门票收入规模到底有多少、是否有压缩管理成本的空间等与涨价相关的核心信息,外界鲜有渠道得知。在财务信息公开渠道不畅的语境下,公共自然景区很有可能沦为私人揽金重地,引发人们“玩不起”的感慨。
有媒体曾对中外“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门票价格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景区门票价格普遍高于国外同类景点,游览一次张家界所花的门票费用,足够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游览三遍。而且,国外不少国家级和市级公园都免费开放。门票水平大相径庭的背后,是景区定位及运营模式的迥异... [详细]
我们到底该如何降降国内景区涨价的“虚火”?此前其实已有不少人提出:第一位是明晰景区的产权,这是解决门票价格上涨的根本途径。国家应对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尽量将产权上收,成立国家景区资产管理委员会,直接对景区的经营实施领导和监督,从而有效地规避地方政府对景区产权拥有过度造成的不合理利用现象的发生,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景区开发、运营和维护等方面的资金不足,从门票价格上“找补”本身就是等而下之的选择。相关管理部门应完善资源保护基金会制度,充分运用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发挥基金运作的优势。同时,可以发行景区彩票,吸取小额社会资金进入资源保护领域。而地方政府应减少对景区的依赖,减免景区的税收,同时对积极支持景区发展的企业予以赋税减免,使其合理避税,实现景区、企业、政府的“共赢”... [详细]
江西婺源景区的通票价格则由原来的180元上调到了210元,涨幅达17%。四川峨眉山的旺季门票价格从150元调整到了185元,涨幅达23%。湖南张家界龙洞景区票价从80元调整到100元,涨幅达25%;宝峰湖景区价格由74元调整到96元,涨幅达30%;德夯景区由60元上调至100元,涨幅达67%...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