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業“壓艙石”分量越來越足(人民時評)

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釋放,有待更多新農人主動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智能化和專業化趨勢,在廣袤沃野發揮才干、展現作為
今年的夏收迎來尾聲,不少鄉親在朋友圈晒出一捧捧新麥。對農民來說,大半年的辛勞有了著落﹔對國家而言,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
近年來,國際糧食及重要農產品供應格局持續動蕩,凸顯糧食安全重要性。夏收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重頭戲,夏糧產量約佔全年糧食總產量1/5,其中九成以上是小麥。有人疑惑,年年夏收,為何年年都在“搶收”?要看到,我國小麥產區分布較廣,麥子由南往北梯次成熟,時空跨度大。而且小麥從蠟熟到完熟,不過三五日,適收窗口期極短。打贏夏收這場硬仗,必須快馬加鞭。
今年入夏以來天氣多變,集中開鐮后,全國麥區先后出現多輪大范圍降雨天氣。麥收速度持續刷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成熟的區域互助合作、應急響應機制。
夏收順利收官,夏種、夏管壓茬推進,為完成全年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奠定了基礎,也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應對外部風險爭取了主動。從長遠看,確保農業穩產穩收,除了加強指揮調度和區域協作,還需要多在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上做文章、找潛能。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農業領域,依靠科技賦能,從靠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成為現實。從麥收現場看,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正加快轉化為一線生產力。看預報,先進氣象監測設備、數值預報模式,幫助重點盯防災害性天氣﹔看機具,大喂入量聯合收割機加快推廣應用,拉動夏收效率5年提升30%以上,我們更有能力“與時間賽跑”﹔看調度,人工智能匹配,實現“農戶點單、機手接單”,農機調度快速匹配作業需求……可以說,每一粒麥子,都見証了我們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的不懈努力。
“看不見”的變化,還體現在糧食全鏈條減損意識上。近年來,全國主要麥區持續推進機收減損,一場場田野“大比武”和場外培訓,讓農機手們對收割時機、作業速率等有了更精細的把握。從單純“比誰收得快”升格為“比誰落穗少”,許多地方機收損失率降到1%以內。同時,伴隨農業社會化服務向產后延伸,麥收后的跑冒滴漏也持續減少。烘干、入庫、售糧一條龍服務,讓種糧戶省心省力﹔“專收、專儲、專加工”,讓粒粒麥子都物盡其用。總體看,“減損就是增收”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糧食安全有了更好保障。
人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滾滾麥浪裡,跨區農機手、夜間照明的無人機飛手、糧食經紀人等,構成一道道鮮活剪影。在山東嵐山區巨峰鎮相家樓村,90后“田保姆”相夫龍,憑借過硬技術和責任心,每年為周邊1萬多畝麥田提供托管服務,讓鄉親們直言“靠得住”。促進農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釋放,有待更多新農人主動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智能化和專業化趨勢,在廣袤沃野發揮才干、展現作為。
年年歲歲,麥子熟了一回又一回,重視農業、發展農業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基因裡。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讓農業“壓艙石”分量越來越足,讓我們有底氣期待下一個豐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