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但也面臨著風險困擾
讓銀發族安心“觸網”

跟著名師學書法、“雲旅游”看世界、刷短視頻追劇、“蹲”直播間搶購……如今,越來越多的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以網絡為窗口,享受“雲端”夕陽紅。
然而,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虛假廣告暗藏陷阱、網絡謠言混淆視聽、網絡詐騙防不勝防,老年人在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時,也面臨著風險困擾。
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60歲及以上網民人數佔網民總人數的14.1%。銀發族已成為網絡平台的核心用戶群體。如何保障他們在“數字世界”的合法權益,讓每一個老年人都能安心“觸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沉迷購物讓子女犯難
“我的房間已變成倉庫。”在福建省廈門市讀大三的張琳娜今年初回家過年時,發現自己的房間被大大小小的快遞盒佔領,而“購物達人”是自己年過七旬的奶奶。
“誰勸都不聽,還說自己的養老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6月10日,張琳娜告訴記者,家裡人勸阻奶奶購物,並非嫌老人買得多,而是因為她買的大部分都是質量堪憂的“三無”產品。“其中大部分是保健藥品,家裡人都害怕她吃壞身體。”張琳娜無奈地說。
家住西安市雁塔區的90后上班族孫舒暢也有類似的經歷。“去年我爸在直播間購買了幾十件所謂的‘文玩’,花費了好幾萬元。”孫舒暢說,“我曾在購物網站上搜索過類似物品,單價不過百十元。可我爸堅信自己買的和我搜到的不一樣,甚至為了躲避我的盤問,這半年還把快遞地址填到鄰居家。”
老年人“一邊上網,一邊上當”,這樣的事,並不少見。記者深入多個社交平台,搜索到不少因家中長輩沉迷直播間購物的“吐槽帖”:“家裡老人一周在直播間下單5份‘養生套餐’,我該怎麼阻止”“老媽迷上直播購物當‘月光族’,為此家中爭吵不斷”“幫我爸退貨,光運費就搭進去300多元”……這些求助或吐槽,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家屬的無奈與焦急,評論區也有不少網友現身說法,表示“同病相憐”。
“這已經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家庭的困擾了。”有網友表示。
“溫情陷阱”瞄准銀發族
為何一向節儉的父母輩,會在直播間一擲千金?為何在年輕人看來“一眼假”的養生騙局,老年人深信不疑?答案是,精准設置的“溫情陷阱”和環環相扣的“誘客”套路。
“我媽說主播比親閨女還親。”在西安市某中學當老師的吳玥告訴記者,她工作較忙,一般只能周末探望獨居的母親。今年3月,她突然發現,母親微信聯系人裡有個叫“干女兒婷婷”的標注,聊天記錄裡還有幾筆大額轉賬。幾經詢問,才得知這個“干女兒”是某養生直播間的助理。“幾乎每天都噓寒問暖,還定點提醒觀看直播。”吳玥氣憤地說,“這些人為了賣貨,昧著良心欺騙老人感情。”
“不少網絡主播‘拿捏’老年人,主要瞄准老年群體的兩類核心需求,即情感需求與健康需求。”陝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民生組組長石英指出,一方面,老年群體大多處在“空巢期”,子女忙碌、社交圈縮小等因素讓老年人在心理上感到孤獨,直播間營造“親情氛圍”填補老年人的情感空缺,並利用情感鏈接讓老年人輕信商家的宣傳﹔另一方面,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網絡主播利用老年人的認知短板夸大其詞,以養生保健、高科技等名目推銷“三無”或劣質商品,使一些“亂投醫”的老年人“掉坑”。
記者了解到,還有一些直播間瞅准老年人信任權威的心態,讓主播穿上白大褂,以“專家”“名醫”頭銜示人,甚至導演虛假劇情對老年人進行深度“洗腦”,讓不少老年人一步步落入陷阱。
此外,一些直播間還利用老年人對電子產品操作不熟的弱點,以“免費領取”“關注贈禮”等蠅頭小利為餌,誘導其付款,或利用話術手把手教老年人開通免密支付、連續自動扣款等服務,悄無聲息地將手伸進老年人的“錢袋子”。
讓老年人樂享“雲上生活”
在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的今天,當老年人蹣跚步入“數字叢林”,為他們構建一個清朗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是社會共同的責任。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全國部署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有效打擊藥品、保健品市場“坑老”“騙老”行為。
司法防線也在不斷筑牢。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專門發布了《關於建立健全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工作機制的指導意見》。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呂華耕介紹,西安市未央區人民法院宣判的陝西首例涉養老詐騙案中,8名被告以詐騙罪被依法判處2年8個月到5年6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當前通過直播間尤其是私域直播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的案件層出不窮,手段也日新月異。對此,法院始終高度重視老年人權益保護工作,一直保持對養老詐騙等犯罪的高壓態勢。”呂華耕說,老年人觀看直播購買假冒產品“被坑”,子女和老年人一定要摒棄羞於、怠於維權的心理,及時保存並固定如主播的賬號信息、聊天記錄、購買記錄、付款憑証等証據,及時向直播平台、監督管理部門或當地消費者協會舉報投訴,必要時依法向司法機關求助。
有專家指出,讓銀發族安心“觸網”,更多功夫應花在“網絡之外”,社會和家庭需要多關心、陪伴老人,向他們普及網絡安全知識,做好“數字反哺”。(記者 陶玉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