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不以虛辭復命(金台隨感)

張心陽
2025年06月07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面對上級的要求,下級如實作答和落實,是行政管理環節的基本要求,然而翻看歷史,總不乏潦草應付、敷衍塞責、弄虛作假之人。

元代某年,陝西行御史台進言,打算疏浚開鑿黃河三門峽,設立水陸路驛站,以便直達關陝地區。朝廷於是移交公文給監察官王思誠,讓他召集陝西、河南兩省憲臣及郡縣長官一同去視察那裡的情況,結果一些人“皆畏險阻,欲以虛辭復命”,王思誠頓時就怒了,說:“吾屬自欺,何以責人!何以待朝廷!”又說,你們在這裡稍作停留,我自己去實地察看。“眾惶恐”,隻好跟隨他一同前往。黃河中的灘涂沙石綿延100多裡,礁石交錯突出。道路不通,就舍棄馬匹步行,攀援著藤蔓前行,這樣一共走了三十來裡,王思誠“度其不可,乃作詩歷敘其險”。主持政務的官員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擱置了這個提議。

今人無法知道那些想用“虛辭”向上交差的人是怎麼說的,但無非兩種可能,一是阿從上級意圖,行與不行都說行﹔一是干脆就說地勢險惡,疏浚開鑿工程干不了。然而,不管哪種說法,都存在問題,就是不做任何實地考察和研究,“以虛辭復命”。其結果,要麼不該上馬的工程上了,勞民傷財﹔要麼該上馬的工程沒有上,延緩了發展。后退一步說,就算一些人平日裡對情況有所了解,在執行上級決心和意圖時,也要認真地有針對性地考察和研究,實事求是地匯報情況,為可行性論証和工程實施提供更為准確可靠的材料和依據。

以虛辭復命,是典型的懶政怠政行為,怕苦怕累、患得患失、不思進取、推脫敷衍,推一推就動一動,甚至推都推不動。對此,北宋文學家蘇軾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危害:“躁則妄,惰則廢。既妄且廢,則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出於此,而不足怪。”(《鳳鳴驛記》)世間的事業,沒有哪一樣不是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躺平、敷衍、應付、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結果就是無所作為、阻礙建設發展,乃至誤國誤民。

今日的黃浦江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然而昔日由於吳淞江下游的淤塞和太湖的漫溢,三天兩頭發生洪水災害,從唐代到明初,皆“有司治不效”。永樂元年,朝廷派來一個人負責治理,這個人就是戶部尚書夏原吉,他是怎麼做的呢?《明史》中寫道:“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吾何忍獨適。’事竣,還京師,言水雖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盡疏泄,非經久計。明年正月,原吉復行,浚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九月工畢,水泄,蘇、鬆農田大利。”

這就與前文說的王思誠遇到的那幫官員形成了鮮明對照,他不隻“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親力親為,與民工同甘共苦,而且干工程不留瑕疵,沒有干好就接著干,直到干好為止,真正當成長久之計來完成。應該說這才是干事創業的樣子。

為官從政難能可貴的是有敬業有為、勇於擔當的精神,要以天下為己任,以社稷為己責,心懷百姓,利為民謀,“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面對責任和任務,能夠宵衣旰食、全力以赴,一如《隋書》所雲:“恪勤匪懈,夙夜在公。”唯此,方能不負百姓所托,不負手中權力,成就利國利民之事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07日 08 版)

(責編:鄒星、李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